VIP 專屬文章 歷史新新聞》為張國煒鳳還巢埋下因子,2019年長榮大房分成哥哥、弟弟兩派內戰

長榮國際是長榮集團最重要控股公司。(柯承惠攝)
為什麼我們要回顧這篇報導

星宇航空創辦人張國煒回歸長榮集團,兼任立榮航空董事長一職,恐怕是近日台灣最讓人吃驚的財經新聞。畢竟當年張國煒在大房二房鬥爭中失利,卸下長榮航空董座離開長榮集團自創星宇航空,看似已不再會和長榮有所瓜葛,如今卻成功演出「王子復仇記」。

從創辦人張榮發於2016年過世以後,長榮集團每隔一陣子便會爆發一次家族內鬥,從最先大房三兄弟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聯手排除二房獨子張國煒;到2019年大房三兄弟又分成大哥張國華與老臣柯麗卿聯合的「哥哥派」,對上二弟張國明和三弟張國政聯手的「弟弟派」。這一場「哥哥派」對上「弟弟派」的鬥爭,直到2022年的現在仍是現在進行式,張國煒回長榮集團,其實也和這場家族內戰有關。

《新新聞》在2019年底刊登的這篇文章,除了解析「哥哥派」和「弟弟派」的家族內戰為何會打起來,並且對當時才剛上路10個月、被認為是為類似台塑王家這種家族企業專門打造的《財團法人法》根本發揮不了效果,做了一番批判。(新新聞編輯部)

長榮集團經營權之爭持續延燒,大房三兄弟打紅了眼,指責對方「黑道」、「掏空」,已到了潑糞階段。市場上經營權之爭各式各樣的交手招數,幾乎都能在這場爭奪戰看到,長榮大房兄弟間已吵到水火不容。

老臣挾老大奪長榮國際經營權

2016年1月,長榮創辦人張榮發過世以來,長榮集團兄弟們就為了經營權爭吵不休,先是二房獨子張國煒與大房三兄弟對立,之後張國煒退出長榮集團自立門戶,成立星宇航空,如今已開航;而大房三兄弟則爆發內鬨,互相指控。

大房兄弟失和的關鍵在於,長榮兩大基金會管理權旁落,長榮老臣、長榮國際董事長柯麗卿結合大哥張國華,與老二張國明及老三張國政大鬥法,雙方還互相興訟,導致衝突愈演愈烈。

張國煒、長榮、長榮航、二房。(新新聞資料照)
曾任長榮航空董座的張國煒,在張榮發過世後,一度離開長榮集團。(新新聞資料照)

長榮兩大基金會是長榮集團最重要控股公司長榮國際的大股東,其中,長榮文教基金會持有長榮國際28.86%,是長榮國際最大股東;長榮慈善基金會持有長榮國際5%,這兩大財團法人左右長榮集團的經營權。

在張榮發過世後,大房三兄弟以共治方式管理兩大基金會,在兩大基金會各15席董事中,三兄弟每人分配5席。原本相安無事,卻在2019年2月11日,長榮國際董監改選時,時任董事長柯麗卿與老大張國華聯手,未經兩大基金會董事會決議下,用兩大基金會的股權逕自投票,在長榮國際5席董事中搶下3席,奪得經營權,趕走老二與老三人馬,致使兄弟內鬨到最高點。

諷刺的是,《財團法人法》在2019年2月1日上路,長榮兩大基金會卻在實施幾天後仍以基金會來「控制」長榮國際,完全無視於該法設立的用意──財團法人不得介入經營權。

主管機關推諉?

過去國內不少上市櫃公司都會透過財團法人來控股,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台塑集團。財團法人長庚醫院是台塑、台化、南亞與台塑化等台塑四寶的大股東,且都在各家公司有董事席次,引發外界爭議,才由立委催生《財團法人法》的立法,因此該法有「長庚條款」之稱。 (相關報導: 防疫新觀念》與其糾結確診數 別讓重症爆量拖垮醫療才是決勝點 更多文章

不過,台塑集團為避免爭議擴大,已於2016年底宣布,長庚醫院全面退出台塑四寶董事會,不再介入經營。反觀長榮集團卻變本加厲,讓兩大財團法人淪為爭權奪利的工具,間接控制市值超過4千億元的長榮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