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世界最幸福國度」:自以為憂鬱的芬蘭人,到底哪裡「快樂」了?

雖然芬蘭人不敢置信,但芬蘭再度蟬聯世界最幸福國家。(AP)

世界各國政府因應新冠病毒疫情實施社交距離限制時,要求民眾在公共場合必須與彼此相隔1.5至2公尺之遠,熱愛與人保持距離的芬蘭人因此開始流傳一段笑話:「我們為什麼不能保持平時的4公尺?」

芬蘭人普遍覺得自己的國人是憂鬱與內向的民族,人均覺得自己有「社交恐懼症」,早在疫情大流行之前就掌握了排隊的社會距離,認為與人相隔至少幾公尺,才是對他人自我空間的尊重。當地還有一句流行的諺語是:「樂極總會生悲。」(Happiness will always end in tears.)

但是芬蘭已連續4年被聯合國(UN)評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上個月20日「國際幸福日」發布的最新「2020年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出爐,使一些「自以為憂鬱」的芬蘭人不可置信地問:「真的假的?」

芬蘭作家兼脫口秀喜劇演員林德斯特羅姆(Jukka Lindstrom)說:「蟬聯4次(第一)實在太誇張了。」他說,芬蘭的天氣「每天都像倫敦最糟糕的天氣」, 「在我們的歷史上肯定發生過某種事情,使我們民族這麼沒自信,總覺得自己像隻敗犬。」

什麼是幸福?

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由蓋洛普(Gallup)民調公司對95個國家/地區超過35萬人抽樣採訪所得,排名不是基於收入或預期壽命等因素,而是基於人們的感受,請受調民眾以10分制評價自身的幸福感。

「我們認為,這些主觀或自我評估是判斷生活好壞的更可靠方法」,南韓KDI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KDI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教授、該報告的共同作者王順(Shun Wang,音譯)說道。

民眾自行評分的問題包含「昨天你微笑或大笑了嗎?」、「昨天你了解或做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嗎?」、「昨天你一整天都受到尊重待遇嗎?」提問還與人際信任有關。研究人員發現,認為警察或陌生人「很有可能」歸還丟失錢包的人們,其自我幸福評價得分平均較高。

問題設計包含了研究人員認定的幸福六大因素: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預期健康壽命、社會救助、人生抉擇的自由、貪腐程度以及慷慨大方程度。透過問題回答的數據,研究人員歸納出各國人民在這六大因素的自我評分,王順說結果令人挺驚訝,東歐部分地區儘管收入水平相對較高,但幸福排名卻比預期還低;南美的情況恰恰相反,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但幸福感卻比想像得還高。

台灣在這份最新報告中排名第19位,是排名最高的亞洲國家,疫情防控得宜增加了台灣人的幸福感。與中國、香港、南韓、日本相比,台灣人均新冠病毒感染率最低。這與台灣吸取SARS防疫經驗,政府反應迅速、個人防護裝備等資源分配得宜、政府訊息透明傳達、民眾自我防護意識高等因素相關。 (相關報導: 破碎的夢土:歐洲國家利用高科技工具監控難民 更多文章

芬蘭,為什麼是世界最幸福國度?

在社會相對平等的芬蘭,人們往往不會有相互比較的競爭壓力。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哲學教授考潘平(Antti Kauppinen)指出:「人們在社會比較下,往往會表現得很好,這種比較從教育就開始了。但(芬蘭)人人都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收入和財富差異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