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政黨替輪替、民進黨完全執政即將屆滿一周年,府院黨舖陳一周年,從媒體專訪到政績廣告或記者會,近乎舖天蓋地,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各家民調行禮如儀必然推出滿意度調查,算算時間,所有的「政績」都要在最近兩周宣揚完畢,以有利於民調電訪時「拉抬數字」。
民進黨無縫接軌馬英九的「數字控」
說到「數字」,就不能不想起蔡英文的前任,馬英九的「數字控」曾經被罵到只差沒有「人神共憤」的地步,卸任前的元旦文告,馬英九特別細數八年「政績」,還在參選的蔡英文如此回應:「這讓我提醒自己,不要做一個『數字總統』,因為數字只是施政者的參考,不是政治追求的目標,如果只是看到數字、沒有看到人民的感受,只是要數字來蒙混遮掩、來忽略人民真實的感受,那樣的政府就會變成令人失望的政府。」蔡英文說到做到,今年初為了一例一休爭議,她還在民進黨中常會提醒行政院,「不要用冷冰冰的數字看待這些影響,要注意個別產業的需求。」
四個月之後,民進黨中央舉行首場「365天我們一起完成的事」系列記者會,從「各項數據」呈現這一年來的「執政成績」,從經濟成長率、觀光客來台數、失業人口數、加班費增幅、到國際評比…,突然間,蔡英文口中「冷冰冰的數字」彷彿就成了燒燙燙的「政績」,這還是「首場」記者會,不知道到五二0之前,還有多少場、數不完的「數字政績」?民進黨要如何解釋他們曾經「鄙夷」的數字,也成了他們捍衛低民調的武器?一如馬英九?
民進黨覺得尷尬嗎?顯然並不。民進黨的確不必尷尬,甚至可以馬英九的辯解為自己辯解:「有政績才有數字。」同樣的,在馬英九和蔡英文的「數字控」裡,並不包括他們快速滑落的民調滿意度。
只要是總統 就必然缺少說故事的人?
「數字政治學」只是政黨輪替無差別的冰山一角,不論是馬英九或蔡英文,當了總統就剩下數字,位居權力高峰的人,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和溫度自然下降,「權力」簡直成了「心靈的奈米保護膜」,一旦擁有權力就能瞬間到達民瘼民怨不沾塵。
馬政府最後一任行政院長張善政曾經為馬英九緩頰,「數字是客觀的,總統身邊缺少一個把數字變成故事的人。」顯然,蔡英文總統身邊也少了這樣的人。
這一年,有多少「故事」呢?
從華航空服員罷工開始,這個故事大概是圓滿解決的,不知道空服員願不願意為蔡英文說一個故事,告訴我們這一年,他們過得有多好?國道收費員也是一個故事,照正常應該是應允解決的,不過最近他們又衝回國道路肩舉牌抗議,這一年他們的故事裡,還有淚嗎?還有過勞台鐵員工的抗議,最後是大批處分,他們能說一個溫暖正向的故事嗎?青年拒砍假的一例一休抗爭過後,故事大概還沒落幕,但大家都太累了,行政院長林全直截了當說,「不會再修法,還要再一戰嗎?」
除了勞工的故事,還有「反迫遷」的故事,大埔張藥房的房子蓋回去了嗎?反南鐵東移已經無可挽回,最近至少還有兩批人馬大觀社區和台中黎明幼兒園,擠在民進黨中央黨部聲嘶力竭抗議,他們的故事該怎麼講呢?更淒涼的是,曾經進入行政院溝通反迫遷的政大教授徐世榮,寂寞地在立法院審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條例》時,一個人朗讀著「諫諍之文」,他想說一個以基礎建設計畫行土地炒作之實的故事,蔡英文肯聽嗎?「只要牽涉到土地,任何一個民進黨執政縣市都一律變臉。」陳芳明教授感嘆黎明幼兒園被「土地重劃」,也感嘆凱道前原住民被驅離,連石頭藝術也不容,土地的故事或許永遠敵不過土地的利益吧。

有些人 甚至沒有說故事的權利
至於反年金改革的「八百壯士」,和國民黨不知到底還能領多久薪水的黨工的故事就不必多提了,他們的故事在轉型正義與世代正義的大旗下,是不容許進入權力者眼皮底下的,他們並不擁有說故事的權利。
當然,還有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尚未說完的故事,可惜院檢之爭宛若宮鬥戲碼,實在難和市井小民同呼吸,或許有機會成為他年白頭宮女口傳的「一頁傳奇」。
這就是蔡英文總統和我們一起完成的「第一年」,情節緊湊地讓人疲憊,來不及記述的權且留檔備查。 (相關報導: 風評:蔡英文的「結構性合作關係」 誰聽懂了? | 更多文章 )
蔡總統,這一年,你開心嗎?在你揚著笑容向眾人揮手慶賀五二0就職滿周年的時候,希望開心的你,還記得問一問不開心的人們,「你們為什麼不開心?」問問自己,少做了什麼?讓下一個五二0,除了數字之外,還有機會重新說一個「我們一起完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