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有十個重要使命,台灣必須這樣做才能得到保護、發展國防 德國之聲專訪澳洲前總理陸克文

(德國之聲)

三個月前,陸克文在美國發布了他的新書《可避免的戰爭》,內容聚焦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矛盾衝突。近日,陸克文前來德國介紹新書。德國之聲中文網對這位澳洲前總理進行專訪,談及了目前的中美關係,在如今的台海局勢下如何進一步理解習近平的使命等話題。

澳洲總理陸克文對現在的自己做出的定義,是「無產主義者」和「學者」,他目前主要從事政治和國際關係的研究工作。曾在美國受聘於哈佛大學研究中美關係;在學生時代留學台灣,並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中文。政界學界經歷豐富,對美中都有深刻認識,這讓陸克文成為眾多中國觀察家中頗為特別的一位。而他對於中美關係走向的判斷,無疑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接受德國之聲中文網專訪時,陸克文表示,這些年來中美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嚴重,未來很有可能變成實實在在的軍事衝突。他花了四十多年研究中美關係,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包括在1989年,中美之間一直存在一些矛盾,但並沒有根本性的、有\絕對危險的矛盾;但如今中美之間的衝突,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戰略性的挑戰,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而盡力避免這場戰爭,就是陸克文撰寫新著《可避免的戰爭》的主要原因。

中美關係:全面競爭

陸克文認為,中美關係的走向越來越糟糕。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是中美之間的相對位置在發生變化。從中國最喜歡提的「綜合國力」來看,包括軍事、經濟、科技等標準,中國越來越強,而美國則是走下坡路。第二,習近平的領導風格直接而強硬,與鄧小平倡導的「韜光養晦、決不當頭」完全不同,因此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新的時代。 而第三個因素就是美國態度的變化。一直到2017年,美國方面都沒有特別大的反應,但在川普執政以後,美國提出了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凸顯的也是戰略性的競爭。

因此我們目前面臨的,就是中美之間全面競爭的時代,而想要在這個時代全身而退,就必須要有戰略性的框架來協調,以減少戰爭發生的可能性。

陸克文坦言自己是鄧小平的信徒,而面對中美關係,他既不樂觀,也不悲觀,而是「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了解中美關係中的五道紅線:其中最重要的是台灣和「一個中國原則」,第二是南海;第三是東海與釣魚台;第四是朝鮮半島以及核武;第五是網路安全以及駭客攻擊。明白這些紅線之後,就有了操作的空間,就像走廊一樣,需要安裝一些扶手來輔助行走,規定可以活動的空間。

陸克文認為,國際關係是你來我往角力的過程,一方在「推」,另一方在「就」,然後通過反復的「推」和「就」,最後的目標就是慢慢達成一個新的平衡狀態。但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某一方「推」的力道太大,再加上民粹主義的影響,就會發展成不可控的事件,規模進一步擴大,就會變成全面性的戰爭。

台海局勢:美國無法完全兌現諾言

陸克文在此前出席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舉辦的活動時,除了主要介紹自己的新書之外,也對目前的台海局勢做出了重要的分析。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中共二十大臨近之際,中國部分城市進入「準封城」狀態 更多文章

「我的觀點是,台灣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發展自身的防禦能力」,陸克文在談及台灣的軍事實力時說,「他們沒有大幅增加國防軍事開支,我擔心的是,由於連續的國會代表訪問,他們會錯誤地解讀美國方面的信號,也就是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會防衛他們」,但可能由於代價巨大,美國最終無法完全兌現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