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利刃架在脖子上,還有民主可言嗎?「港版國安法」生效後首次立法會選舉, 你需要知道的四件事

(BBC中文網)

四年一次的香港立法會選舉將於9 月 6 日舉行,官方提名將於7月18日開始。多年來處於下風的民主派7 月 11 日到 12 日舉行初選,目前已確定52個候選人。

民主派在去年區議會中史無前例取得大勝,令他們看到契機,認為或有機會反轉立法會議席比例。為了突圍,民主派提出「35+公民投票計劃」,以期奪取立法會的控制權。

然而香港《國安法》出台後,民主派面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候選人即便當選,也可能因不支持《國安法》而被取消資格。如果觸犯該法,甚至如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所說,「可理解為終身喪失(參選資格)」。

本屆立法會選舉的背景及現狀

香港政壇主要有兩股勢力較量。 一方是親北京、親政府的建制派; 另一方則是親民主派或「非建制」派,他們稱以捍衛法治、自由和香港的生活方式為己任。不過,由於香港的選舉制度並非遵循民主國家普遍認同的普選原則,建制派常年佔據立法會多數席位無法撼動,得以讓一些具有巨大社會爭議的議案通過,比如近期通過的《國歌法》和高鐵工程等;民主派只能通過阻撓議會(俗稱「拉布」)的手段拖延議案,並出現被建制派批評為阻撓立法會正常運作的立法會亂象。

香港《基本法》明確指出,普選行政長官和全體立法會議員是終極目標。但受限於種種條件,加上最終解釋權在中國人大常委,香港至今未實現「雙普選」。

5月28日,香港立法會《國歌條例草案》二讀辯論期間,民主黨議員許智峰突然跑離座位,將一袋散發強烈臭味的物品投擲至主席台前,香港特區立法會主席梁君彥隨即宣佈暫停會議。

從2003年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的七一大遊行,到2014年「佔領中環」運動,爭取「普選」始終是重要目標。去年6月,因反對修訂《逃犯條例》而引起的一系列抗爭運動再次令「雙普選」受到關注,並成為抗議者爭取的五主要訴求之一。

去年11月的區議會選舉中,借勢「反送中」示威中積攢的人氣,香港民主派取得 87%的席位,改寫此前不到三分之一席位的歷史。令民主派備受鼓舞,認為將有機會在9月立法會選舉中勝出。

北京在本次立法會選舉前實施香港《國安法》,此舉被認為是出於限制民主派奪取議會權力的考量。該法通過後,不少政治團體宣佈解散,包括知名社運人黃之鋒領導的「香港眾志」。民主派支持者參與政治的空間被認為嚴重壓縮。

香港前立法會議員區諾軒7月1日在社交媒體上稱,參選立法會符合香港法例,而《國安法》的一些條文主觀性極強,無謂討論。他說,目前更需要的是「謹慎行事,存堅毅的意志走下去,將市民的寄望彰顯於立法會」。

香港《國安法》實施下的立法會選舉將出現怎樣的對決,是一大關注焦點。

什麼是「35+公民投票計劃」?

目前香港立法會有70席,地方選區和功能組別各佔一半。地方選區的議席由該區選民投票選出。功能組別則代表維護社會特權階層利益的選舉,由小圈子團體投票產生,不需要競選,很多人會自動當選。 (相關報導: 中共爪牙?國安機構?駐港國安公署正式揭牌:成員可公開在港執法、完全不受香港法律約束 更多文章

民主派35+公民投票計劃的目標是,在本屆香港立法會選舉中取得民主派過半席位,即在地方選區和功能組別的席位中分別取得一半以上的議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