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氏管理學:連結基層的在地化管理 ─《開創新能源時代:台灣太陽能教父左元淮的傳奇人生》選摘(1)

最不喜歡雙面人的元淮,不論是對總經理張國恩或是清潔工都一樣真誠,因此在員工眼中的他,自然成為一個沒有架子又樂於分享經驗的老闆。(資料照,程思迪攝)

元淮從一九九九年創立茂迪到初步的成功,憑藉的絕對不是僥倖和幸運,而是日積月累的經驗總合、長久的規劃與籌措,在努力克服萬難後,才能避開大多數人第一次創業都失敗的宿命。元淮回想著初步的成功:「這是因為我有我的願景! 如果公司發展不照著我的計畫前進,我的意志就會變得無比堅強,也會變得非常固執! 我有明確的五年計畫,在這段期間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達到目標的環節。」

員工人數在幾年間急速成長至數百人後,許多挑戰其實才正要開始,元淮必須將更多的精力投入於公司組織和文化的發展上,像藝術家一樣創造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傑作,他的學習因此進入了全新的一個階段。

茂迪是個集結眾人資金和同仁未來的結合體,元淮深知他不可能只是「盡力而為」,必須抱持著只許成功的氣勢繼續前進,而且與做研究不同—茂迪的市場定位總是以產量、營收等具體成果而論,還必須面對和同業爭奪市場排名的壓力,在這些磨練之下,他逐漸適應了競爭激烈的商業世界,把自己當好幾個人用,和各部門員工互動、接訪客戶、擬定策略,並在晚上下班後和歐美客戶及供應商聯繫。

從未有過產業經營經驗的元淮,並沒有固定的管理模式,不過他受到許多不同人生經驗和價值所影響,尤其是深厚的人道主義思維、中文學校校長經驗、多年在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高自主性工作,以及大量閱讀時事和商業管理相關書籍,因而慢慢培養出了不拘一格的左氏管理學。

在充滿自信的新手CEO表象下,認真的元淮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學習。沒有商學院背景的元淮,有時難免會對於像是平均售價(Average Selling Price, ASP)的商業術語感到陌生,對於這類知識上的不足都是以邊做邊學的方式補足,在看來總是充滿自信的表徵下,元淮時常會抄下這一類陌生詞彙,但並沒有太多人注意到這位新手CEO的自修過程,反倒比較常注意到元淮總是會隨身攜帶、每隔幾個月填滿更換的筆記本,裡面記錄的內容除了商業術語,還包含了心得反思、策略構想、產業數據及名言佳句。

正如元淮所說:「要成功就必須學習,每次看到那些指點大家如何增進財運的算命師,我總是會想,他們應該像股神巴菲特一樣自己投資賺大錢,而不是坐在公園教導路人怎麼改運,人是必須學習的。」

史上最強投資組合查理‧蒙格和華倫‧巴菲特
我總是會想,他們應該像股神巴菲特一樣自己投資賺大錢,而不是坐在公園教導路人怎麼改運,人是必須學習的。圖右為華倫‧巴菲特。

身為CEO,左元淮是公司成敗的唯一負責人:「身為一名領導人,我不能讓員工有『我不認為左博士對自己的決策有信心』這樣的疑慮,我必須展現出我對自己的決策完全自信的姿態!」一開始他花費相當的精力培養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氣勢,而後成功地從實習CEO進階為面面俱到的首席CEO。 (相關報導: 別不好意思為自己爭取:《人生本來就塗塗改改:那些我們從犯錯中學到的成長筆記》選摘(2) 更多文章

一切回歸太陽能

成就一間公司不只需要硬性規則和管理,軟性文化往往更顯重要,元淮費心打造和組織系統唇齒相依的幸福企業文化。到南科創業之前,他就已經具體地確立了公司的願景和任務:「我們的任務是推廣環保和地球的永續發展,藉由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進而成為世界再生能源產業的領導者。」唯有如此,才能夠讓茂迪的同仁超越薪水,打從心底熱愛工作,和公司並肩成長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