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物理學家從頭到尾都沉溺於他們的物理學。霍金的情況比他的多數同事更甚,部份也是他的身體障礙帶來的結果,不管在什麼時候,他到哪裡都可以把研究工作帶著走,因為他的研究幾乎全部在他腦中進行。索恩便曾這樣描述,他發展出非常少見的能力,能熟練操作種種心像,好比物體、曲線、表面和形狀,而且不只採用三個維度,還在時空四維中運作。
霍金的工作模式,經常出現他在《時間簡史》書中記述的那種床邊發現的事例:「一九七〇年十一月某晚,我女兒露西誕生後不久,我一邊準備就寢,一邊開始思索黑洞。由於我有身障問題,這個過程也就相當緩慢,因此我有很多時間。」換了其他物理學家,或許就會奔向書桌,提筆塗寫筆記和方程式,霍金卻是在腦中產生他事業生涯最重要的發現之一,而且那時他已經躺在床上,於是整晚他都醒著,急切等待黎明破曉,他才可以打電話給潘洛斯,告訴他這項新洞見。霍金堅稱,潘洛斯早先就想到這點,卻沒有領會這其中的意涵。
霍金浮現的想法是,黑洞永遠不會變得更小,因為事件視界的面積(無法回頭的半徑,這裡的脫離速度會變得超過光速)永遠不會縮減。
簡短複習一下,塌縮恆星會收縮到脫離速度等於光速的半徑。恆星塌縮跨越那個半徑之際,它發出的光子會發生什麼事情?那裡的重力太強了,不容光子脫離,卻也不足以把它們拉入黑洞,光子就待在那裡徘徊。那個半徑就是事件視界。一旦恆星繼續收縮,隨後它發出的一切光子,也全都要被拉進內部。
霍金想到的事情是,在事件視界徘徊的光線路徑,不可能是彼此趨近的光線留下的路徑。彼此趨近的光線路徑最終會撞在一起,接著就墜入黑洞,不再徘徊。事件視界的面積想要縮小(也就是讓黑洞縮小),則其上的光線路徑就必須彼此接近。然而一旦發生這種事,它們就會墜入內部,而事件視界也就不會變小。
還可用另一種思考方式,就是了解到黑洞其實可以變得更大。黑洞的尺寸由本身的質量來決定,所以每當有新東西墜入並增添原有質量,黑洞都會變大。倘若沒有東西能脫離黑洞,它的質量就不可能縮減。黑洞不可能變小。

後來霍金的這項發現便稱為黑洞動力學第二定律:事件視界(黑洞邊界)的面積有可能保持不變或增加,但永遠不會縮減。倘若兩顆或多顆黑洞互撞,形成一顆黑洞,新的事件視界就等於或大於先前兩處事件視界之累加的和。不論遭受多麼猛烈轟擊,黑洞都不可能變小,也不可能被摧毀或分成兩個黑洞。霍金的發現聽起來滿耳熟的,這就像物理學的另一種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談的是熵(entropy)。
熵是一個系統的無序程度,即亂度。亂度會一直增大,永遠不會減小。把拼好的拼圖小心擺進盒子,經過推擠碰撞,零片就可能混合,毀了那幅拼圖。不過若是碰撞盒子讓一堆沒有拼好的零片全部就定位,拼成一幅拼圖,那就令人大吃一驚了。我們宇宙間的熵(亂度)會一直增大。破碎茶杯永遠不會自行組合起來,髒亂的房間永遠不會自己變得整潔。 (相關報導: 天才物理學家霍金成名作你看了嗎?《宇宙膨脹的屬性》開放全文下載 朝聖人潮太多網站癱瘓 | 更多文章 )
假定你把茶杯補好,或把房間收拾整齊,這時確實東西會變得更有秩序。熵有沒有減小?沒有。你處理時燃燒的心理和物理能量,把能量轉化成比較沒有用的形式,這就表示宇宙間的秩序量減小了,而且減量超過你增多的秩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