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文蔚觀點:臺灣人不配感受幸福?

台灣忙著緊盯GDP,忘了幸福的能力了嗎?圖為孩子暢玩新北歡樂耶誕城。(資料照/新北市觀旅局)

在《生活的智慧》一書中,林語堂談及中國傳統的悠閒理論時特別指出,勞碌和智慧似乎是根本相左的兩件事情,善於悠遊歲月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大慧之人。但非常不幸的是,機械文明的發展使得美國人成了文明的偉大忙碌者。他所指摘的忙碌與過勞已經成為一種傳染病,重視經濟成長與數據,影響了各個資本主義國家,臺灣也不例外。我們每年盯緊了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數據,心情好壞隨薪資單上的數據起伏,數字不好看,「鬼島」的污名就永難洗刷?臺灣人不配感受幸福?

從十年前開始,面對環境污染、所得分配不均、失業問題加劇等各項議題,不少經濟學家呼籲以「福祉」替代經濟發展單一的指標,於是2009年開始,歐盟執委會發表「GDP and Beyond」 政策公報,2011年聯合國65屆大會通過第309號決議文「幸福:趨向全面發展之途」,接連倡議研發福祉指標,開展出一波波嶄新的「福祉指數」(或稱「幸福指數」)調查。聯合國從2012年首次發布「全球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 ,迄今2019年已經累積了7個版本的報告。根據3月20日聯合國發表「全球幸福指數報告」,在全球 156 個國家中,臺灣排名第 25 名,比去年上升了一個名次 ,依舊在東亞雄踞冠軍寶座,遙遙領先第 34 名的新加坡,第 58 名的日本、第54 名的南韓以及第 76 名的香港,以及第 93 名的中國。

值得玩味的是,臺灣的「國民幸福指數」從102年8月開始,也一度依循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美好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 BLI)由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統計結果及報告。為了更完善地展現「福祉」的內涵,調查中選定與物質生活條件(居住條件、所得與財富、就業與收入)及生活品質(社會聯繫、教育與技能、環境品質、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健康狀況、主觀幸福感、人身安全、工作與生活平衡)相關之11 個領域,綜合國際指標及在地指標編算綜合指數。這份重要的評估報告,到民國 105 年止共計發布 4 次,此後悄悄遭到執政當局終止。

2016-08-31-2016年度國民幸福指數-國際排名-取自行政院主計總處網站
2016年度國民幸福指數-國際排名-取自行政院主計總處網站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發佈的訊息:「惟自發布以來,各界多聚焦在整體綜合性指數-國家排名及跨年變化,反而忽略眾多個別指標反映之福祉變遷訊息;為避免各界僅關心國民幸福指數綜合指數及排名變化,窄化福祉觀察標的。」於是自民國106年起刪去了調查預算,國民幸福指數變動趨勢不再作為施政參考,國民也看不到「國民幸福指數年報」了。

此中矛盾讓人難以理解:臺灣在國際調查中,一直都名列前茅,代表在環境、言論自由、政治清廉、健康醫療、教育資源等層面的綜合評比上,有著良好的表現,絕非國民「自我感覺良好」,但何以執政當局卻要沒收大眾的「幸福感」?以及不積極從經濟之外的各面向精確釐定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執政黨長期訴求恐懼、不安、失望與不公的氣氛,讓臺灣人在族群與階層上分裂對立,作為選舉動員的工具,使我們一次又一次錯失了建立臺灣人自信的機會。

面對數位科技的衝擊,OECD 於今(2019)年 2 月 26 日首度發布國民數位福祉(digital well-being)指標體系,進一步將「福祉」的調查擴大到數位生活層面,此一至關重要的調查所影響的是臺灣是否能成功數位轉型。然而,我們從2016年開始,就缺乏完善的「國民幸福指數」的調查與研究,同時也缺乏針對數位福祉細節的各項基礎資料。

當臺灣關鍵的選舉不再討論政策、發展與福祉,不得不慨嘆林語堂說過:「假如美國能有短期的休息,我相信它也許會產生新的惠特曼,新的梭羅與新的羅威爾。」他當年期待糾正的瞎忙、過勞與向錢看的生活模式,是有機會從重新認識「福祉指數」開始,更重視永續、治安、環境、健康與生活平衡,重新省思在工商發展之外,臺灣的優勢何在?臺灣的未來方向為何? (相關報導: 蟬聯亞洲最幸福國家 台灣國民幸福指數再勝日、韓 更多文章

*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