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消失在世界金融科技地圖上的台灣

由「全球金融科技中心」(Global FinTech Hubs, GFH)所調查的金融科技全球排名報告,唯獨就是不見台灣的蹤影,不禁要擔憂,台灣在這波金融發展的趨勢中是不是又遠遠落後國際?(資料照,顏麟宇攝)

根據2017年所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台灣排名較去年退步5名,跌到26名。雖然第26名感覺在全球各國排名仍在前段班,但如果看到另外一篇由「全球金融科技中心」(Global FinTech Hubs, GFH)所調查的金融科技全球排名報告,就只列出了包括英國倫敦、新加坡,美國的紐約、矽谷與芝加哥等全球等21個地區,但唯獨就是不見台灣的蹤影

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於年初受訪時也坦承,由於金融科技發展過於快速,台灣的法規與政策來不及跟上,也只能讓業界與學界自行發展。我們不禁要擔憂,台灣在這波金融發展的趨勢中是不是又遠遠落後國際?甚至更進一步要問,台灣的金融發展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回顧過去:扁政府時期的二次金改

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金融業被黨國所掌握,金融銀行就成為特許與壟斷的事業。直到1990年代之後民主轉型啟動,經濟與金融才開始自由化,金融市場逐步開放民間競爭。但是,由於這波的開放前期在國民黨主導下,不但獲准設立銀行的都是親黨國財團,甚至因為在後期開放過多間的銀行,種下日後銀行獲利率下降與不良貸款率提升的遠因。

因此,陳水扁在任內為了讓台灣的金融發展與國際接軌,推動金融改革,在二次金改中,更特別將政策重點放在金融整併,以解決國內銀行與金融機構過多的問題,雖然促成了多起的金融合併案,但也有部分案子碰到官司問題,不但讓陳水扁面臨爭訟,更讓金融改革這四個字在媒體跟輿論上變成弊案的同義詞。

借鏡國際:台灣失落的十年

台灣的金融改革因為陳水扁的下台而陷入停頓,國際上也於2008年爆發了金融危機,更讓台灣民眾對於金融、財團的不信任感達到高峰。但與此同時,金融業的另外一波趨勢早就已經逐漸成形,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數位金融與Fintech。

藉由網路與科技的發展,金融業開始與科技公司合作或結合,不但將過往民眾所接觸到的銀行金融服務從線上帶到線上,甚至結合手機應用裝置成為行動服務,同時金融機構或銀行內部的工作,也開始被自動化所取代,藉由大數據與資料探勘的技術應用,將可以提供更即時、也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服務。

但台灣的金融業在數位金融這塊,不但缺乏法規的誘因與保障,甚至還阻擋外國的企業與技術進入,因此Fintech的發展自然是緩如牛步。連國外早就行之有年的行動支付,也是近年才被討論與逐步開放,更離譜的是,還有公股銀行的高階主管以為數位金融就等於是網路銀行。從財金官員到公股銀行,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失落的十年,而是整個金融發展思維落後了一整個世代。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我們還能期待政府主導金融發展嗎? 更多文章

阻礙台灣金融發展的「幫派」

蔡英文的閣揆林全在去年上任之初,就有一群財經界的記者議論紛紛是否當年林全部長沒有完成的金融改革會在林全院長手下「接棒」執行。但是,令人意外但也不太意外的是,林全甫上任,不但讓馬政府時期的財政部官員繼續轉任公股行庫或財金機構擔任董座要職(例如轉任華南金董座的前財政部政次吳當傑),同時任命了許虞哲、丁克華與朱澤民分別擔任財政部長、金管會主委以及主計長,而上述提到的這幾個人都是畢業於政大財政系又出身財政部,被媒體戲稱為是政大財政幫。

20170511-行政院長林全11日於院會後親自出席會後記者會。(顏麟宇攝)
行政院長林全甫上任,不但讓馬政府時期的財政部官員繼續轉任公股行庫或財金機構擔任董座要職,同時任命了許虞哲、丁克華與朱澤民分別擔任財政部長、金管會主委以及主計長,上述提到的這幾個人被媒體戲稱為是政大財政幫。(資料照,顏麟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