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職涯怎麼選?一般企業/新創公司/自己創業差在哪?聽聽過來人怎麼說

社會新鮮人面臨就業選擇,究竟該進新創公司、一般企業或自己創業?(圖/pexels)

傳統觀念中,在職場上經過一番歷練,口袋也存有一些銀彈的老鳥,似乎才有創業的本錢。然而近年,創業的型態和環境都開放許多,創業者也有年輕化的趨勢,許多年輕人從在學時期就有機會接觸創業課程、社團或比賽,「創業」對他們來說,並不遙遠。

經歷這些活動的洗禮後,許多學生都開始對創業圈產生遐想;他們嚮往活力十足、自由開放的新創公司文化,也想望某天可以憑一己之力,開創出一番美好事業。不過,到了真的要步入工作生涯時,卻又因為不完全瞭解創業的種種面向而舉棋不定,不知是否該在畢業後立即投入創業或加入新創公司。

我自己的狀況是,雖然曾在大學時期參加過創業創意學程,也參與過一些創業 Project,但對創業依舊似懂非懂,畢業時也對是否該踏進新創圈感到猶豫。如今,自己在金融業和新創圈都走過一遭,回頭看看過去的經驗,我歸納出一些心得,或許可以提供給不知該如何選擇的年輕學生作為參考。

在校學創業,演練真實商業世界的遊戲規則

除了學校,許多民間組織也提供了琳琅滿目的創業課程和比賽,這些課程和活動的模式大致都是組隊、提案、實作到成果發表,學生必須思考社會上是否有尚未被滿足的需求,以及隱藏在其中的商機與創業機會,經歷一番腦力激盪後,提出產品或服務作為解決方案,並且實際執行一段時間,最後在課堂上發表成果。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實際運用在商管學院學到的理論,並且透過扮演 CEO、CTO、CMO 等角色,體驗一家公司的運作模式,練習與不同背景的人溝通、合作。

模擬與真實的巨大差異

然而,由於這樣的創業被限縮在一堂課程或是一場比賽的框架中,創業題目、執行深度與影響力也跟著受限,學生體驗到的「創業」,其實只是冰山一角,也並不完全真實。

為了課程與比賽而生的創業計畫,往往必須在短短 6-12 個月內走完組隊、提案、實作等所有流程,因此能夠選擇的題目與深度,可能會受限在門檻較低的短期計畫。此外,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較少,所以題目多半集中在校園、公益與社會企業。

但真實的創業往往是 3-5 年,甚至更久的長期抗戰,期間也可能遇到團員出走、資金不足等內憂外患,而創業最難能可貴的經驗往往就是在這些過程中逐漸累積下來的,學子們不僅無法透過短期創業計畫實際體會這些歷程,也可能因而對創業產生過於美好的想像。

因此,我建議對創業有興趣的學生,不用急著在畢業前決定是否要著手創業,大家可以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從側面切入,理解並體會創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般企業、新創公司、自行創業,三種經驗、三種歷練

在談論如何切入新創圈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加入一般企業、投入新創公司,以及自行創業這三種不同職涯選擇的差別。

一家企業之所以能穩據市場,其產品或服務通常已有穩定的客戶群,組織架構和分工也較為明確,在行事上也有前例可循。此外,大公司通常也有相對完整的新人培訓計畫,對於習慣台灣教育體制的人來說,或許較無陣痛感。 (相關報導: 哪個科系最有「錢途」?醫學系薪水最高,薪資發展程度最低的科系則是它... 更多文章

相對的,新創公司多半成立不到幾年,產品或服務的銷售可能還沒那麼穩定,為了因應市場上的各種變化,組織也需隨時保持彈性,在團隊裡,一人可能需要同時扮演多種角色。想加入新創團隊,在個性上,必須要能主動學習,也需要較強的適應力,甚至還得習慣朝令夕改的行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