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國民黨改革委員會觸及大陸政策的討論,九二共識再度成為交鋒重點。其實「九二共識」一詞,從其誕生以來就爭議不斷、風波不斷,各路人馬都搶著為此一名詞擦脂抹粉。作者本身作為政治系學生,應該是台灣2300萬人中,少數可以避免激情、口水來思考「九二共識」者,因此,本文想嘗試從大學課堂上學得的內容,以及台灣年輕人對近年來情勢轉變的角度,說明九二共識在「過去」的缺憾、「現在」面臨的國內外挑戰,以及對國民黨改革委員會提出九二共識「未來」方向的看法。
本文將指出,由於九二共識過去本質的缺陷,以及現在中國大陸內部政策的改變、香港與國際情勢變化所帶來的挑戰,以江啟臣為首的國民黨中央,目前在處理兩岸關係、九二共識的論述時,提出有關正視中華民國與民主、人權的論述,具體上也呼籲釋放李明哲等,不僅不是小綠,更是超越民進黨,真正發揮國民黨優勢、貫徹理念的可行作法。
名詞易生混淆:沒有共識的共識
儘管理解其對兩岸和平的重要性以及曾經發揮的意義,但根據課堂上學到的歷史事實與文件中,筆者發現九二共識之所以風波不斷,蓋因其確實有其缺陷,如已故辜振甫先生就認為「共識」(consensus)一詞容易混淆,因為並沒有正面表述的共同認知,更妥當的詞則是「諒解」(understanding)。
九二共識本質:口頭非書面達成默契,且證據甚少
國家或政治實體間的條約、契約,是否可以用口頭達成?國際法學科的答案是可以的。因此九二共識本身而言,雖非條約,卻也是一個口頭性的「諒解」。
然而,國際法上縱然承認這樣的實踐,卻也很少為之,蓋因國家、政治實體間的約定,事涉千萬人的權益,十分重要,再三確認、來回檢查都不嫌多,遑論是口頭約定?因此某程度上九二共識的口頭協議,是違背一般人的直覺、邏輯的。
因此除了口頭確認,欲說服大眾,九二共識還有什麼書面證據可以證明其存在?其實,除了兩會相互間的傳真,在中共方面,正面肯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最重要的證據,非2008年3月26日的「布胡熱線」的「英文稿」莫屬,該搞是唯一出現「一中各表」四個字的書面證據。然而,在隨後新華社、中共外交部的文稿中,都沒有出現「一中各表」。
筆者認為,九二共識此一事實被美中兩大國領導人所溝通,並訴諸英語文字,當然證明了存在的事實,然而,誠如本段所述,由於口頭的共識本身沒有形諸於文字,加上文字的「孤證」,使九二共識天生就難以使人完全信任。書面契約都可以撕毀、廢約,何況是口頭協議?無怪乎林郁方感嘆「毀棄九二共識共產黨要負責任」!

九二共識或是大陸政策,應隨中共內部的變化調整
許多人在歸因九二共識是否作為敗選原因時,往往說「2018年韓國瑜高舉九二共識也沒有敗」,由此說明九二共識不是敗選重要原因,此論理固然有依據。然而,如前面所談到的九二共識書面證據,兩會的傳真是在江澤民時代,「布胡熱線」文稿則是在胡錦濤時代,習近平時代中共的對內、對外政策改弦更張,九二共識難道沒有必要調整? (相關報導: 風評:國民黨窮得只剩下「黨主席」 | 更多文章 )
對內政策而言,江胡時代中國大陸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為了治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故而有許多帶有「民主化」色彩的政策。在言論管制上,江澤民時代較為開放,故而網路上掀起懷念江澤民時代的「蛤粉」現象;在民主政治上,胡錦濤時代多次在地方人大、中央人大中設立常任的人大代表,用以作為對政府機關的監督。而在企業治理方面,「民進國退」的大趨勢,在胡錦濤時代也基本得以貫徹。然而在習近平時代,中共的作為是什麼?大搞「國進民退」、「企業內設黨支部」,對於人民權利的要求,則回以「維權律師大逮捕」、「清除低端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