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歷史新新聞》李登輝提特殊兩國論,遠因是「九二沒共識」

獲選為第8任總統的李登輝展開他完整的任期,提名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的人事案有如丟出一顆核彈,國內一片譁然。(新新聞資料照)
為什麼我們要回顧這篇報導

1999年7月9日,時任總統的李登輝接受德國媒體「德國之聲」專訪,說出「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這段後來被稱為「特殊兩國論」的陳述,震撼了國內外政壇,甚至讓時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Bill Clinton)熱線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江澤民,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

李登輝的說法讓當時許多人憤怒、困惑,不過根據《新新聞》當時所做的民調,4成3的民眾贊成李登輝的主張,遠多於反對的1成8民眾,但尚未聽過和不知道的民眾也達3成9,顯見對內而言,這是一次成功的出擊。

被當時一些人斥為魯莽的特殊兩國論,根據當時《新新聞》記者的報導,其實在李登輝政府策畫已久。根據這篇報導,當年辜汪會談在1992年的會前會,也就是後來被國民黨稱為達成「九二共識」的那場會談,我方表達希望把主權的爭議暫擱一邊,最後達成對「一個中國」問題各自表述的共識,以促成後來的「辜汪會談」,但這種不惜以「對等政治實體」定位兩岸關係的說法,還是沒有獲得中共方面善意的回應,讓李登輝感到憤怒,開始要求幕僚研擬如何將中華民國的主權及兩岸的定位說清楚,並尋找機會發表。

也就是說,特殊兩國論的遠因之一,正是1992年的會談兩岸並沒有達成共識。

終於在1999年,李登輝等到有「兩個德國」經驗的德國媒體專訪,決心利用機會把話說清楚,根據本文的報導,專訪前幕僚看到講稿上「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等文字,心中暗忖,「總統終於要講了!」可見此說策畫已久。(新新聞編輯部)

以小事大的對抗,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依強者邏輯進行遊戲,弱勢者若能主動出擊,掌握戰略和戰術的主動性,就像李登輝總統私下形容兩岸競爭的說法,「不要看台灣很小,有時候一條蛇也能吞掉一頭羊」,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提出兩岸定位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就是李氏兵法的典型出擊。

準備工作早己展開

其實,有關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以李登輝一貫直來直往的個性,早就想把它說清楚了,他在《台灣的主張》一書中就明白表示:「為了確立台灣的存在,我們不僅要拒絕這種簡化問題為獨立問題的方式,更必須在法理上奠定無可辯駁的論據。因此,我希望在卸下總統職務之前,能集國際法學者之力,就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提出更完整的解釋。」

瞭解李登輝的人都知道,他的個性是很急的,屬於即知即行的那一種,所以,早在他把這個願望正式以白紙黑字形諸於文字之前,相關的準備工作早就已經開始著手進行。

如果把研究的時間設定得廣義一點,相關幕僚早在一年多以前,就針對「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及相關法律問題」展開研究,在研究出一個大致的方向後,才把問題逐漸鎖定到兩岸關係上,並由總統府決策相關單位委託相關法政學者專家,就「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議題進行專案研究,提出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的建議。 (相關報導: 歷史新新聞》想像一下蔡英文演說後拜登習近平通話……,李登輝兩國論引發柯林頓江澤民熱線 更多文章

這項重大的研究方案,究竟有那些人參與?瞭解人士透露,其實,李登輝一直有相闢的幕僚群為他研究各種政治、經濟,兩岸關係等各種問題,像大陸政策有關問題,前陸委會主委張京育就曾是李登輝主要的諮詢對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