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觀點:基改?可以吃嗎?

基因改造出來的金色米。(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取自維基百科)

近日義美總經理高志明批評基改作物的政策,國內媒體大幅報導,帶起一大片反基改的聲音。最近還有另一則新聞則是國內媒體幾乎沒有報導的,那就是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了美國的科學家和一般民眾在眾多議題上的差異,發現科學家和普羅大眾的立場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分歧最大的就是美國的科學家有88%同意「吃基改的食物對人無害」,但是普羅大眾卻只有37%同意這句話,差異高達51%。這分歧遠大於全球暖化是人為的(37%)、人類源自演化(33%)、用農藥的食物是安全的(40%)、支持建造核電廠(20%)等議題。究竟基改是什麼?為什麼好像大家都說基改不好,美國卻有88%的科學家不這麼認為?以下整理一些常見的基改相關問與答。

(研究顯示科學家泰半認為基改食品沒問題,感倒是普羅大眾不這麼想。取自網頁截圖)

〈基改是什麼?〉

生物的特徵有很大部份是由他們的基因決定的。基改透過就是改變生物的基因,來改變生物的特徵。像稻米本來不會合成胡蘿蔔素,所以為了營養均衡我們要吃好幾種蔬菜;但是我們也可以透過基改把水仙花的基因轉殖到稻米裡,讓稻米合成胡蘿蔔素,那麼買不起蔬菜的人就不會營養不良了。或者我們把胰島素的基因轉植到細菌裡面,那只要養這些細菌就可以得到胰島素,而不用再從豬身上提煉,從此糖尿病患者就可以買到便宜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除了讓生物合成我們需要的營養素等物質,基改也可以用來讓植物長得更大、更抗旱、更抗蟲害、或是在運送中不易撞爛等等。

其實所有人類馴養的生物都可以說是人類「基改」出來的。只是以前我們用選殖、人工誘變、和混種培育,例如挑選腳比較短的狗拿來繁殖,最後養出有短腳基因的臘腸狗,或是把四倍體西瓜和二倍體西瓜雜交產生三倍體的無籽西瓜。本來這要花很多年的時間培育,甚至上百年的時間;現在有了基因科技後可以在幾個月內成功把想要的基因植入。雖然速度不同,但追根究底,基本原理都是一樣的:改變生物的基因,讓生物長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基改」,包括蜜蜂傳花粉。取自網路)

不止人類的農業是「基改」,大自然中的生物無時無刻不在「基改」。蜜蜂挑花蜜比較多的花去傳粉,讓花越來越多花蜜、讓長頸鹿的脖子更長的基因突變競爭贏短脖子的基因、免疫細胞自行刪除部份的基因序列來合成不同的抗體……基因本來就一直在改變,人工的基改真的只是加速這個過程而已。

〈現在這樣不好嗎?為什麼要基改?〉

就算基改可以讓農產品更大、更好吃、更便宜,有些人可能還是覺得反正現在滿意就好了,不用再改什麼。對於一個吃飽喝足、安於現狀的人來說,這或許是個合理的立場。但是我們不能忘了世界上有上億人正在挨餓,而基改作物可以降低食物的價格,或是開發可以在缺糧地區的氣候環境下生長的作物,來救活這些人命。神農氏一開始種田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人問他「野外採集不好嗎,為什麼要種田?」

對於用基改來解決糧食問題,有些人可能會這樣說:糧食問題是分配問題,不是生產問題。確實,我們生產的食物其實已經足夠餵飽地球上所有人,只是因為價格、經濟、戰亂和交通等問題,還是有上億人買不起或買不到食物。如果我們有辦法解決這些分配問題,就能讓大家都有飯吃。但問題是我們沒辦法解決分配問題呀!複雜的國際關係不是任何人有能力解決的;美國總統沒有能力把美國人繳的稅捐給獅子山,聯合國也不可能命令中國把農產品送給尼日。大部份的國家連自己國內的分配問題都無法處理了,何況是全世界的分配問題?當地球上每分鐘都有人因為餓肚子而死亡的時候,我們必須拿出快速有效的方案,不能空談那解決之日遙遙無期的分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