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我翻找了封存已久的電子郵件,發現一篇十年前寫的文章。都說人要是受到太大傷害就會選擇壓抑,當初的我似乎就是如此,因為那是一件早已被我遺忘的事情。
我從出生就有先天遺傳的異位性皮膚炎,由於這項疾病在當年還沒有如今這般普遍,所以醫生並沒有特別嚴肅看待,後來經過一段漫長時間,才發現是異位性皮膚炎。
就如同所有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孩童,都會在手腳彎曲處、眼睛周圍出現泛紅乾燥的情形一樣,當時的我亦是如此,還經常被同學們取笑:「妳的皮膚怎麼會這樣?好噁心!」甚至就連我暗戀的男孩,也直接當著我的面嘲笑我像皺巴巴的老奶奶。
國小五年級時,我參加過一場活動,需要和男同學一起跳舞,當時我的舞伴可能極度不想和我一組,所以猶記他從頭到尾都沒有真正抓過我的手,只有作勢假裝牽我的手跳舞。從那時起,我開始感到自卑、羞愧,我認為自己是異類、像老奶奶、很遜、不該出來拋頭露面。
國中時我甚至有被網友攻擊過,當時我和同學們一起經營一個匿名的線上社群網站,有人竟然在網站上寫了一篇全都在罵我的文章,雖然我已經不太記得具體內容,但是依稀還記得對方有寫一些攻擊我外表的字眼,諸如:「只有臉看起來還好,身體實在有夠胖。」、「拜託回家洗洗澡吧,手肘黑到好可怕。」我對於自己的外表被人如此評價感到十分羞恥。
雖然這件事情早已從我的記憶中刪除,但是可能還一直深植在我的潛意識裡,所以我會一直不自覺地用搓澡巾每天搓洗自己的手肘,深怕鼻頭有卡粉刺而一天照好幾回鏡子,我變得很在乎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甚至還會把自己說過的話錄起來,回家重新播放檢視。儘管我的內心已經明顯感覺痛苦,我還是會害怕,感覺一定有人在暗中嘲笑我。
我:沒有,我只有說我覺得那部電影還好,結果主持人就問我具體原因是什麼,但一時之間我還沒理出頭緒,於是就先跳過了我。後來在聽其他人發表感想時,我想到了一些理由,所以有再簡單補充一下我的看法。後來我聽了自己的錄音檔,發現原來我發表了滿多個人意見。
我:我每次只要在公司開重要會議或者來這裡接受諮商,都會把交談內容錄起來,回到家再重新播放確認,因為平常我是一個很容易緊張的人,所以都會想不起來自己說過哪些話。
我:現在是為了整理治療紀錄而錄音,其他時候則是因為緊張過度,腦袋總是一片空白,根本不記得自己說過哪些話,所以才會錄音。
醫生:這樣看來妳很像是在用監視器把自己錄起來,然後再回去播放觀察自己的表現。其實想不起來自己說過哪些話反而可以獲得一些自由,妳這麼做只會讓自己更加疲憊。
我:我覺得這麼做會讓我同時感到安心與自責,如果表現好就會安心,表現不好就會自責。
醫生:我希望妳可以讓時間自然帶走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
醫生:我上次說那句話並沒有太多意思,妳可能把那句話賦予了太多意義。
我:的確,只要有人挑剔我,我就會故意不斷重提。到底為什麼我會開始監視自己呢?
醫生:因為妳太在乎別人的反應,對自己的滿意度也不高的關係。其實人生是自己的、身體也是自己的,這些責任都是由妳承擔,但是現在的妳,感覺老是想往極端走,而不是在合理的中間位置。監視自己不一定全然負面,只要合理適當,或者能反向思考、有各種顏色的按鈕可以選擇按下就無所謂,但是現在的妳,比較像是只有一個按鈕可以按,所以只能選擇開或關。也許妳會這樣監視自己是有原因的,但是妳都只把焦點放在「我現在很難過、好想哭、好生氣」等結果,而不是去思考導致這些情緒的原因是什麼,所以妳才會一直陷在自己的情緒裡。
我:(哭泣)我可以怪自己天生就有這種極端和監視自己的性格嗎?醫生:性格雖然是天生,但也有很大部分是後天養成。我:我和姊姊、妹妹聊天時會發現,三姊妹的性格簡直一模一樣。所以我們三個人聚在一起千萬不能聊戀愛話題,因為都很極端,構不成客觀判斷。我只是覺得會不會打從娘胎一出生,我就是這種性格?還是我們三姊妹有共同經歷過什麼事情,所以都有這種特質?
醫生:我想應該是因為現在的妳看事情的觀點都比較極端,所以三姊妹聚在一起聊天時,妳也只會用妳和我想法「一樣」或「不一樣」來做評價。
醫生:也沒有到很極端,就只是有那樣的傾向而已。首先,我認為妳需要把工作和休息的空間徹底分開,如果在公司累積了一整天的壓力,回到家就應該要好好休息放鬆,但是妳回到家以後卻還在聽自己白天上班時的錄音檔,那麼,工作和休息就會變得密不可分,可能會使妳同時感受到羞恥和焦慮不安。
我:那我明白了。我這星期明明也沒什麼事,卻一直沒睡好,凌晨四點鐘醒來以後就睡不著,一直看電影看到早上六、七點。睡不著實在好困擾。
我:其實還好,沒有特別提不起精神。本來只要有人突然向我搭話,我就會瞬間臉紅,但是上個星期都沒有臉紅。
我:應該平均有睡四、五個小時左右?通常是睡五小時醒來之後,再睡十到二十分鐘的回籠覺。我從公司走回家大約會花四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那條路四周都是農田,每次只要走那條路回家就會覺得神清氣爽,但是一到家又會死氣沉沉。我曾經想過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後來發現是因為我在家都會去找那些打從心底羨慕的人的Instagram 來看,看著看著,心情就會變得很差。
我:一位是過去我一直很想面試進那間公司的總編輯,之前還有打算要跳槽去那裡,可惜最後面試沒有通過。那位總編人很漂亮,也很會打扮,她底下的組員看起來都很好相處。我很羨慕她的一切,然後會反觀自己,不曉得自己到底在幹麼。
醫生:我想任誰都會有羨慕之情,畢竟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烏托邦,但是羨慕別人和一直拿別人跟自己作比較是兩回事,現在的妳應該只是懷有憧憬而已,還不到特別嚴重。
醫生:如果有出現實際行動才算嚴重,但是如果妳可以告訴自己,「其實我也不差」那就沒什麼問題。希望妳不要把羨慕之情視為負面情感,因為那也是促使妳成長的動力。
我:好。其實我也很尊敬我們公司的組長,要是我往好處想,就會覺得「我也好想像她那樣」,但有時候又會覺得「唉,為什麼我不能像她一樣想出那麼棒的好點子」,老是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緒。
醫生:每個人都會有這段時期,會經歷挫折,也會透過逐一克服累積出自己的祕訣。再加上妳最近心情比較差,所以就算面對同一件事,自然也會有不一樣的觀點。
醫生:當然,隨著當下心情的不同,面對偶發事件的態度也會有天壤之別。
醫生:比起好轉,讓自己恢復平靜、不過度轉變比較重要。
醫生:妳看妳都還沒試過,就已經在說自己做不到了。我覺得妳一定可以做到,因為妳說這星期過得還不錯,上星期比較不好。
我:對。而且還發生了一件事情,有人在電影社團臉書上傳了一段訪談影片,因為有人按了那則影片讚,所以才被我發現,後來我點進去一看,發現電影社裡的人個個都是好學歷,原來是因為社長畢業於很不錯的大學,目前處於創業初期,所以似乎是有拜託身邊的好友幫忙衝人氣,導致社團裡都是學歷好的人。當我發現這件事情時,突然變得有點沒自信,也不太想出席社團活動了。我現在不論置身在任何場合,都不喜歡提到自己的學歷,也不想聽到對方的學歷,因為會同時產生優越感和自卑感。比方說,原本可能覺得跟這個人聊得來、相談甚歡,但是後來發現對方是首爾大學畢業的,就會頓時對自己的發言感到擔心,心裡想著:「會不會在對方耳裡聽起來很無知或可笑?」
醫生:可是妳也有大學畢業啊,不是嗎?假如今天妳和一名不得已沒能讀大學的人聊天,結果聊著聊著,對方突然說:「那是因為妳有讀大學啊!」這樣的話妳會有什麼感覺?
醫生:是啊,雖然高中時期的學業成績會決定我們上哪一所大學,但是上了大學以後,隨著自己對哪些事情感興趣,會決定妳的深度和廣度。高中時期的成績並不能保證妳接下來的人生。
醫生:如果覺得對方比自己優秀,我希望妳可以用同樣的條件去和其他人作比較。比方說,有個人可能因為家境困苦所以高中沒能畢業,但是後來靠自己努力達到了某項成就,甚至出現在電視節目當中,要是以妳現在的觀點來看,那個人的努力應該是不值錢的,但真的是如此嗎?
醫生:是啊,妳看,只要對妳不利時,妳才會套用那樣的標準看待自己。當然,好學歷在這社會上絕對會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如果現在我選擇離職好了,比起學歷,履歷才是更重要的,不是嗎?
我:可能要從我自己開始改變。其實我一直對自己的學歷感到自卑,因為我是插大生,一開始真的覺得很不錯,但是後來發現就算那些熱衷、渴望的事情都已達成,還是會感到憂鬱。
醫生:所以問題在於,那些事情是不是自己真正熱衷、渴望的吧。
醫生:比方說,妳可能錯把「搭高鐵」當成是自己的目的,反而忽略了真正要前往的「目的地」。也許那不是妳真正的想法,而是受社會偏見或認知所影響。
醫生:是啊,所以比起別人怎麼說,自己喜不喜歡更重要,比起別人會怎麼看妳,希望妳可以先滿足自己的欲望。
我: 但是就像我剛才說的,我實在不曉得這究竟是不是我想要的,還是其實是別人想要的?醫生: 儘管如此,妳多少還是會有感覺吧。當初進入文藝創作系時的那份喜悅,還有從事目前工作所感受到的滿足感,都是最誠實的答案,不是嗎?
我: 那要是在快樂和喜悅之前總是先出現其他情感的話,是不是乾脆不要做那件事比較好呢?
醫生:嗯……但是人偶爾還是要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是嗎?
我: 電影社馬上就要結束這一期的聚會了,聽說之後會再開新的聚會,我卻不太曉得自己究竟想不想再參加。
醫生:那妳不妨把聚會的優缺點一一羅列出來,然後自己讀一遍,也許內心自然就會有答案了。反正這只是妳的興趣啊,興趣如果變成壓力就不好了。就算真的不參加,我也希望妳不是因為屈服於內心恐懼就好。
我:可是我有滿嚴重的被害妄想症,在社團聚會時,我也會感覺裡面的人應該都滿討厭我。
我:像上次聚會完大家有一起去喝酒,一開始我不太想喝醉,所以有保持清醒,但是最終還是不小心喝醉了。雖然最後快要斷片前的記憶不是很清楚,但是我有看到社長和主持人眼神交換,示意要把我送回家,我對於那段記憶感到好丟臉,感覺他們並不喜歡我在場。
醫生:有時候朋友喝醉酒,我們也會基於擔心而勸朋友「妳還是早點回家吧!」不是嗎?
我:對吔,我怎麼沒想到這一點?應該是不喜歡有人喝醉的關係,因為我也是這種人,不喜歡有人喝茫。
醫生:通常還沒實現夢想以前,我們很常心想:「要是真的能實現該有多好。」但是假如在夢想實現以後也依舊能莫忘初衷,那麼現在的人生,會不會宛如額外的收穫呢?當妳在羨慕某件事情時,二十歲的妳看現在的妳會有什麼感覺?會不會驚訝自己大學畢業後竟能順利進出版社工作呢?
醫生:二十歲的妳可能會心想:「好想去找那個人問問究竟是怎麼面試進出版社的。」但是現在的妳,比較像是覺得自己的人生和過去都是失敗的一樣,可是妳也別忘了,用過去的標準來看,現在的妳也許是非常成功的。
我:我有時會想,要是三十五歲的我回頭看目前二十八歲的自己,應該會感到很惋惜。現在也會想,如果可以回到二十歲,我會對自己說:「真的不用那麼努力。」可惜現實就是不可能發生這種事……
醫生:我其實希望妳可以多跟自己比,不要老是只跟別人比。
醫生:可能需要繼續慢慢思考吧,畢竟這也有牽涉到性格的部分。妳有很長一段時間為焦慮所苦,不是嗎?只要有新的經驗覆蓋掉過去經驗,觀看自己或者對待他人時,也許就能夠用比現在更正面的角度去看待。
二十歲的我,致現在的我
「比起別人怎麼說,自己喜不喜歡更重要,比起別人怎麼看自己,希望你可以先滿足自己的欲望。」
我總是從未來的角度觀看過去,甚至曾經想過,三十五歲的我回頭看二十八歲的我,會有什麼感覺?二十八歲的我再回頭看二十歲的我,又會有什麼感覺?要是遇見過去的我,我一定會對自己說:「真的不用那麼努力。」
在我還一無所有,沒有未來,沒上大學,身無分文,擔任讀書室總務時;轉學考迫在眉睫,卻還要在早上六點鐘就到健身房櫃檯報到打工時;鏡子裡的我宛如黑白照黯淡無光時,當時的自己,會想到有今天嗎?要是看到現在的我,大學已經畢業,還進到自己一心想進的出版社做想做的工作,不知道會有多開心呢?
我已經充分努力過了,而且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我已經不再對此感到懷疑,只是想要表現得更好而已。其實光是現在這樣就已經很好了,為什麼我卻老是要去看更高的地方來折磨自己呢?我想,要是二十歲的我看見現在的我,應該會欣慰得喜極而泣吧。是啊,現在這樣就足夠了。
1990年生於韓國首爾,文藝創作系畢業,有五年出版社工作經驗。十多年來飽受「輕鬱症」與「焦慮障礙」困擾,經常走訪各大精神科醫院尋醫問藥。2017年終於找到適合自己的醫生,開始接受藥物治療與焦慮症諮商併行的治療方式。喜歡閱讀、寫作。最愛吃的食物是辣炒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