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執行長杰辛格(Pat Gelsinger)上任以來首次公開發言,就捎來一項震撼業界的重磅消息:這家美國半導體巨擘將砸下200億美元、約當新台幣5,700億元,在亞利桑那州興建兩家新廠,並且設立晶圓代工業務為其他公司製造晶片,劍指台積電意味濃厚。
受此消息影響,英特爾股價在23日盤後漲逾6%,本來就呈跌勢的台積電ADR,盤後又再重挫超過3%,拖垮台股多頭士氣,跳空開低大跌百餘點,目前全力防守16,000點大關。(延伸閱讀:台積電最強敵手現身?英特爾新任CEO拋出震撼彈,杰辛格霸氣宣示跨足代工搶單)
幾個月前,英特爾還在研擬晶片委外生產,使得台積電股價一飛衝天,領軍攻克台股高懸30年的「12,682」天花板。
言猶在耳,如今英特爾卻大轉彎,宣示切入晶圓代工業務,雖然仍然承諾會將部分晶片委由台積電代工,還是讓人見識這位曾在英特爾任職30年的老將想要重振旗鼓的野心。
杰辛格指出,英特爾將從2023年開始更加依賴第三方晶片製造合作夥伴,包括一些最先進的處理器,但是英特爾仍未放棄既是晶片設計者、也是製造商的根本,仍將保留大部分內部生產,並且繼續努力製造晶片,瞄準蘋果、高通等客戶。
《華爾街日報》以「Intel Plays its Chips Just Right」為標題,形容英特爾這項宏偉的復興計畫。(延伸閱讀:Intel設廠叫板台積電?王美花:對台灣不會是挑戰)
「Chip」這個字,除了眾所周知的馬鈴薯片「Potato Chip」,同時也有籌碼、晶片的意思,《華爾街日報》或許正是凸顯雙關之意,就在全球晶片短缺之際,英特爾打算抓住難得一遇的爆發商機。
實際上,這並不是英特爾首次嘗試投入晶圓代工事業,但是該項業務從來沒有起色,就連杰辛格自己也坦言,以前只是「半心半意」(half-hearted),這回看起來是要玩真的。
杰辛格指出,2025年的晶圓代工市場規模上看1,000億美元,英特爾將於這塊市場中競爭,並且生產種類廣泛的晶片,包括基於安謀(ARM)技術的晶片。(延伸閱讀:台南子弟黃仁勳將主宰全球晶片市場!輝達終於吃下安謀,但為何業界不看好?)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英特爾的浴火重生計畫,當然必須先砸下重金,除了今年至2024年耗費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興建晶圓廠外,英特爾預計今年總資本支出為190億至200億美元,比起過去五年平均年度資本支出高約45%,刷新紀錄。
英特爾同時預計今年營收為766億美元,低於去年的779億美元,也比華爾街市場先前預期的727億美元遜色。
杰辛格強調,「隨著我們加快英特爾發展的步伐,2021年是過渡性的一年。」
英特爾是否搞錯方向?
市場人士分析,英特爾過去投入代工領域的成績並不理想,近年更是早被台積電超越,如今敲鑼打鼓搶攻代工市場,究竟會有多少成效,實在啟人疑竇。
供應鏈業者表示,蘋果幾年前就決定全讓台積電代工生產,就是希望能有穩定的製程良率,英特爾受制於過去進度落後的「黑歷史」,同業競爭對手又那麼多,客戶真會輕易找上門委託代工嗎?
業者認為,近來美國力主半導體在地生產政策,身為美國銷量最大的晶片製造商,英特爾成為政府扶植對象並不意外,即便可以爭取相關補貼優惠,但對整體晶圓代工市場,仍不至於造成天翻地覆的影響,台灣護國神山也有絕佳優勢,「根本不怕踢館」。
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也在臉書發文指出,英特爾宣佈要和台積電對幹,繼續拚先進製程工藝的概念,「但老實說,有些搞錯方向」。
陸行之認為,要搞半導體百貨業,感覺代工只能服務系統客戶,AMD(超微)、高通、博通、英偉達(輝達)怎麼會找競爭者代工呢?「要不就把半導體製造分割,一翻兩瞪眼,這樣才有魄力。」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相關報導: 「台積電跌下來就是買點!」零股股東不怕貼息,人數突破94萬戶,續創新高 | 更多文章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