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中華民國在台灣」?史丹福學者林孝庭解構:是歷史的巧合與意外

林孝庭本周將出版的新書《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解構二次大戰後,台灣定位如何被形塑。圖為蔣介石在台灣。(資料照,公共領域)

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慘敗,退守台灣,憑藉台海的屏障以及美國在韓戰爆發後對台灣的保護,發展出現在的「中華民國在台灣」,很多人視這個過程是二次大戰後、國共內戰的必然結果。不過,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檔案館(Hoover Institution Library and Archives)東亞館藏部(East Asian Collection)主任林孝庭指出,中華民國與國民黨的黨國體制在台灣形成的歷史過程,遠比過去學界所認知的要更為複雜與詭譎,摻雜許多過去為人忽略的歷史因素與因緣際會。

林孝庭本周出版新書《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這本書翻譯自去年初在美國上市的《Accidental State: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他21日受訪時指出,本書並非回顧國共鬥爭史,而是研究二次大戰前後,在中國內部政治局勢與東亞地區國際情勢發展這兩股劇烈變動力量的牽扯下,台灣如何被形塑與重新定位。

利用大量中、英文檔案資料,包括蔣介石總統文物、國民黨黨史資料、蔣介石日記、宋子文私人專檔及美國國務院的檔案,林孝庭說,他試圖跳脫過去對這段歷史的認知框架,描繪1940至1950年代「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形塑過程。

20170321專訪胡佛檔案館東亞館館長林孝庭.(陳明仁攝)
林孝庭說,他試圖跳脫過去對這段歷史的認知框架,描繪1940至1950年代「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形塑過程。(陳明仁攝)

他說,在這短短10餘年間,台灣從日本的殖民地轉變為二次大戰後中國新收復的邊疆島嶼省分,再成為蔣介石「自由中國」的所在地與反共中樞,並在往後20年間成為國際社會標誌「中華民國」的正統象徵與政治圖騰,是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許多是鮮為人知,即興、未預先設定的,甚至蘊藏歷史的巧合與意外。

林孝庭說,這個歷史形塑的過程充分體現美國官方以及諸多美方人物曾扮演的複雜與決定性角色,也與美國在二戰後至冷戰初期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戰略,以及國民黨政權的崩塌與內部權力鬥爭,有密切的關係。

放棄國民黨、扶持區域政權 陳誠、孫立人都是美國考慮名單 

林孝庭指出,這本書提出很多過去不為人知的歷史事實,例如,過去回顧國共內戰時,少有人注意美國軍事外交與情報部門如何錯誤預測中國即將瓦解,並出現區域性政權;他發現,正是基於這個錯誤判斷,美國政府體認到必須加速扶持中國各地區的區域反共領導人,而非繼續與正在全面潰散瓦解的國民政府打交道。就台灣而言,時任台灣省主席的陳誠、在高雄鳳山練兵的孫立人、以及向來作風開明的前上海市長吳國禎,都是美國可能暗中支持的人選。

林孝庭表示,美國基於這個事後看來錯誤的判斷,推動對中國經援的地方化與區域化,這個政策的一個直接、深遠的影響,就是強化了台灣本身的政治認同,讓台灣與局勢已經無法逆轉的中國大陸逐漸分道揚鑣。 (相關報導: 美國興起「棄台論」? 林孝庭:台灣對川普而言是可以討價還價的牌 更多文章

孫立人將軍(美國維吉尼亞軍校)
當時美國考慮扶植的區域政權,包含陳誠、孫立人、吳國禎等人。圖為孫立人將軍。(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二二八後安撫政策,意外打下「中華民國在台灣」基礎

這本書也重新審視美國在二二八事件的角色。林孝庭說,國民政府指責當時美國駐台北副領事葛超智(George Kerr)煽動台灣人脫離中國統治,導致葛超智被華府召回,葛超智對台灣治理的個人備忘錄被放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日後給蔣介石的建議中,間接影響國民政府改變對台策略,蔣介石一改原本支持陳儀的立場,任命文官出身的魏道明撫平台灣民眾的憤怒與不滿情緒,接納更多台籍人士進入政府體制,同時著手推動各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