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源觀點:疫情未見消退下的2021年全球經濟K型反轉

COVID-19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已近一年,至今病例數仍不斷攀升。(示意圖,美聯社)

COVID-19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已近一年,至今病例數仍不斷攀升,特別是歐美第二、三波疫情來勢洶洶,英國、南非及巴西等地更發現高傳染性變異病毒株。即使目前許多國家已開始接種疫苗,但全球疫情似乎未見消退。奇怪的是,當前各界對2021年全球經濟展望卻較半年前的看法樂觀,國際貨幣基金(IMF)於今年1月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5.5%,亦高於前兩次預測的幅度〔圖1〕。

圖1(銀行家雜誌提供)
國際貨幣基金(IMF)於今年1月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5.5%。(銀行家雜誌提供)

全球經濟呈現K型復甦格局

為何當前疫情看似重返高峰,國際預測機構對全球經濟展望反而相對樂觀?除了各國紓困及刺激政策持續外,與疫情共處一年後,人們已較適應新的生活及消費型態,加上2020年底數支疫苗開發完成並陸續上市,英、美等疫情嚴重國家更已開始分批接種,大眾對新冠病毒的恐懼大為消退亦是主因。再者,企業亦透過數位轉型等方式提升遠距生產效率,使再度實施的封鎖措施對經濟活動不利影響程度下降。同時,各國政府也得以根據過去經驗校正管制方式,盡力維持工廠及學校正常運作,採取如戴口罩等個人自主管理及邊境篩檢等措施,降低防疫的經濟成本。

即使如此,去年第3季各國股市、生產、就業等細項數據顯示,疫情已對全球經貿環境帶來結構性的影響,生產、消費模式已然改變,不平衡的K型復甦格局成形,IMF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亦提及區域間的不均衡復甦問題。根據IMF預測,最早復甦的中國在進入2021年之前,產出水準便已回到疫前預測的成長路徑,但已開發國家直到2021年第3季卻僅能回復至2019年產出水準,回歸長期成長路徑將落後中國一年以上。至於整體新興市場及開發中國家(不含中國)產出成長甚至到2022年底前都難以回復至疫前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當前各預測機構基準預測的核心假設都與疫情發展、疫苗的有效性及其部署效率有關,若疫苗生產與普及過程順暢,企業及家庭信心將因預期疫情提前結束而大增,進而提升消費、投資並促進就業,經濟復甦時間也將提早來到;反之,則當前的樂觀情緒將反轉,削弱經濟復甦力道,甚至延遲復甦時點。

全球股市持續走揚、美元走弱

有別於實體經濟,全球股市雖也在疫情爆發後急挫,但自2020年3月下旬便迅速從低點反彈,其後並屢屢創下歷史新高。2021年2月17日標普500(S&P 500)指數漲至3,931.33點,相較谷底漲幅高達75.7%,並較疫情爆發前之高點高出20.67%〔圖2〕,MSCI全球指數更自低點上漲約78%來到682.7點,較其疫前高點漲逾15%。深究全球股市走勢與實體經濟表現明顯脫鉤的原因有四: (相關報導: 300字讀電子報》不理原物料上漲、通膨陰影!歐洲央行60兆台幣購債計畫,將加快腳步進行 更多文章

圖2(銀行家雜誌提供)
2021年2月17日標普500(S&P 500)指數漲至3,931.33點,相較谷底漲幅高達75.7%,並較疫情爆發前之高點高出20.67%。(銀行家雜誌提供)

首先,聯準會於疫後兩度緊急降息且實施無限量化寬鬆政策(QE),使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快速膨脹。從政策推出前的3月11日到2021年2月10日共計增加了3.13兆美元,增幅達71.81%,大量增加的貨幣供給碰上受限於疫情的低迷投資,氾濫的資金多轉進入金融市場,推升大多數資產的價格,除了活絡美國金融市場外,更外溢至全球其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