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要大、嘴要小、袒胸上街也沒關係…一窺唐朝女性獨特的審美觀

唐代女性都是如何透過穿著及妝容來展現自己的美貌呢?(圖/取自維基百科)

從這些歷史現象我們可以明白,首先,唐朝的人對於身體的意識,和近世以後的情況很不一樣。從北宋以降,中國社會的身體意識愈來愈保守、愈來愈拘謹,將身體和慾望,尤其是性慾連結在一起,因而強烈反對展現身體,要將身體掩藏起來。

好動的身體,大臉愛胖的審美觀

唐人的身體是好動的,那個時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馬,而且不只男人騎馬,女人也騎馬。像是歷史記錄上顯現的,虢國夫人常常騎馬的,不會因為貴為國夫人就必須坐車。唐畫上的證據也一樣,畫中的人要嘛走路、要嘛騎馬。

騎馬普遍到一定的程度,平均騎術也要到達一定的程度,才會有唐朝流行的「婆羅毬」運動。「婆羅毬」就是polo(又稱「馬毬」、「擊鞠」)一種騎在馬上用長棍子打球的運動。這種運動充分顯示了馬術的進展 ; 唐朝皇帝對馬毬可說十分熱愛,幾乎都有留下打馬毬的記錄。

這又和近世宋代以後形成強烈對比。宋代、明代皇帝的身體多麼嬌貴啊,受到宮中種種禮法制度的保護約束,不能有什麼意外損傷。騎著馬、揮動長棍的婆羅毬是很激烈的運動,當然也很容易受傷,但在唐朝,就連皇帝也愛玩。

唐朝還流行一種叫「夏育扛鼎」的活動,既是運動也是表演。名稱用了春秋時期大力士的典故,實際上就是舉重比賽。另外一種兼具運動和表演性質的是「繩技」,有各種運用繩子的方式,介於雜耍和空中飛人特技之間。

總體來說,這個時代的身體觀是「主動」的,可以動,也應該動。到了近世之後,中國人的身體觀轉而為「主靜」的,這是很大的變化!

唐朝的身體意識還反映在男性與女性的差異上。之前的六朝文化中,比較重視身體外貌、比較愛美的是男人,是世家貴族中的男人!他們吃「五石散」讓自己的皮膚顯現得白裡透紅、吹彈欲破,還要不時拿著麈尾,擺動麈尾來增加自己行動上的優雅美觀,那是貴族價值虛榮中的重要一環。

到了唐代,情況改變了,仍然重視身體外表的炫示,但主要的炫耀者從男性轉成女性。從唐人的衣裝上看得很清楚,女性經常是袒胸的,大量暴露頸項到乳房間的肌膚,當然也暴露了上乳的隆起形狀。

那個時代的女性還大量使用化妝品,流行濃妝。從衣服到化妝,身體的表現都是誇張、戲劇性的,講究吸睛,讓人一下就將眼光投射過去。化妝品中最常用到的是粉,有白粉、也有紅粉,而往往紅粉用得比白粉多,唐代女性會將臉上甚至身上塗得紅紅的。另外還有紅色的胭脂,就是口紅,不過唐人是「點胭脂」而不是擦口紅,為了強調嘴巴很小,只有中間一小段「點」得特別紅,其他部分的嘴唇都刻意隱藏起來,這是那個時代的審美觀。

唐人的審美觀中還追求大臉。文字上常看到唐人講「豐腴」,那不必然是要身體胖,更重要的是臉給人一種開闊的感覺 ; 身體上的豐腴講究的是「不露骨」,他們不喜歡看到骨頭,要有足夠的肉將骨頭包覆起來,身體不要給人有稜角的感覺。然後在這樣的身體上有一張大臉,為了襯托,讓臉看起來比較大,所以刻意將嘴點得很小。這是唐人心目中美人應有的樣子。 (相關報導: 太平公主被逼自殺後,連老公墳墓都被唐玄宗破壞報復!學者揭古代政治鬥爭的可怕 更多文章

妝髮的誇示表現,相對平等的兩性關係

唐代審美上也很重視眉毛,畫眉毛用的化妝品特別稱為「黛」,和「粉」同等重要,所以白居易〈長恨歌〉中形容楊貴妃凌駕眾人之美時說的是「六宮粉黛無顏色」。唐玄宗曾經下令要畫工繪製一幅「十眉圖」,示範當時十種流行眉型的畫法。理解這些眉型的名稱,會有助於減少我們閱讀唐人詩文時可能產生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