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燁專欄:未來香港特首應有怎樣的能力?

香港局勢發展到現在,特首林鄭月娥辭職只是時間問題。其實從二○一四年佔中運動以來,香港已逐步開啟街頭運動成為日常的「新常態」時期。(資料照,美聯社)

未來的香港特首應有怎樣的能力?首先,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且被香港政治環境所接納。其次,對香港的定位有清晰願景。第三,實現政策解釋與說服,使港人認同與內地經濟融合有助於香港。

香港局勢發展到現在,特首林鄭月娥辭職只是時間問題。其實從二○一四年佔中運動以來,香港已逐步開啟街頭運動成為日常的「新常態」時期。在今年的反送中運動後,這種新常態的政治對立局面與街頭運動方式,將得到進一步鞏固與確立。

緩解警民對立以維護法治基礎

林鄭辭職的時間不會是現在,很可能是在香港局勢稍稍緩和之後,在她的五年屆滿之前。怎樣的局面才稱得上是「緩和」,很難有一個共同的結論,但至少目前的街頭亂局與暴力應停止,商業和市民得以恢復往昔的安全與正常生活。

街頭暴力停止後的第一步是緩解警民關係。街頭運動一旦超出和平的範圍、出現今年八月以來的街頭暴力,員警無疑會介入。而擁有「沉默大多數」支持或縱容的暴力抗議者一旦遭遇警隊執法,則會引發市民對警隊的不滿。雖然按照美國的標準,香港員警已展現驚人克制,但市民的這種不滿並不會在運動結束後短期內消失,它會蔓延到城市安全的其他領域。一旦香港不再安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就會受損。

香港警察在街頭鎮壓追捕反送中的抗爭民眾。(美聯社)
香港警察在街頭鎮壓追捕反送中的抗爭民眾。(資料照,美聯社)

更關鍵的是,法院如何審理判決街頭傷人的暴徒?輕判會縱容未來更多的暴力事件,並且同樣損害香港的法治聲譽;若依法判決可能會使暴徒入獄多年,成就他們的悲情與英雄形象。香港過去的經濟成就從來不是以民主為基礎的,基礎之一是法治。如果法治基礎被消耗殆盡,這才是香港舊歷史的終結。

未來的香港特首應有怎樣的能力?

首先,特首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並且被香港政治環境所接納。這將是處理好未來香港和北京關係的關鍵。林鄭特首任期內,如果香港和北京得到了某種教訓,那應該是未來需要一位在敏感時期做出明智決策的特首。以《逃犯條例》為例,我相信林鄭在做出決策時完全基於技術層面的考量,認為有利於追捕逃犯。只是她忘記了對香港來說,香港的跨境執法也涉及到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跨境問題,而幾年前銅鑼灣書店事件的陰影尚未在港人心中消散。林鄭也沒有意識到,「特首」的合法性已大不如前,許多市民認為特首就是在執行北京的政令。此外,反對派也應該現實地意識到,香港無法獨立於中國,一個號召港獨的特首是不會得到北京的支持與信任的,因此在討論未來特首人選時,反對派若希望達成共識,就不應推選一位激進港獨的政治人物。未來特首應對涉及到港府合法性、內地與香港關係變化有高度的敏感,在推行政策前應對政策可能造成的政治風險做謹慎評估。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香港未來是否還能擁抱理想中的「海闊天空」? 更多文章

使港人認同中港經濟融合的重要性

其次,未來特首應對香港的定位有清晰願景,這個願景既符合全港市民的利益,也能理智而現實地定位香港。目前內地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融合,其目的之一是希望更多的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能更多地瞭解內地、走進內地發展。這可能是許多港人拒絕瞭解的現實:單純從經濟發展與事業選擇來看,大灣區內地部分特別是深圳,能提供的機會和事業選擇的多樣化已經超出香港。香港長期的貧富不均也可能透過與內地融合得到緩解。在這一點上,歷任特首都認識到了香港經濟與內地融合的重要性,但香港回歸以來,港人願意北上的比例沒有大幅提高,反而是港獨傾向愈發抬頭。

深圳(Simbaxu@Wikipedia / CC BY-SA 4.0)
單純從經濟發展與事業選擇來看,大灣區內地部分特別是深圳,能提供的機會和事業選擇的多樣化已經超出香港。(資料照,Simbaxu@Wikipedia / CC BY-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