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在日本當3D動畫師:「每部動畫作品,都是製作者們無數屍體堆起來的」

從繁重的日本動畫業工作卸任之後,踏上背包客旅程重新認識自己錯過五年的日本(圖/Simon提供)

雖然日本是開始海外職涯一個不錯的地方。 也不是說所有方面都是美好的。 也有很多人在這裡工作數年之後決定離開。 可能是個人的因素, 文化上的不適應, 也可能是工作上沒有好的遠景。 但是不論如何,經驗或好或壞都能被當成人生下一個目標的準備。 這一次有機會請 Simon 分享他在日本動畫界的經驗。 訪問的當天他已經辭職兩個月,當著一個背包客走遍日本, 再一個禮拜就要註銷工作簽證回去台灣。

(以下是Simon自己的文章)

每部動畫作品,都是製作者們無數的屍體堆起來的。日本動畫業界,是個永無止境並且軍糧不足的戰場。

來日本的契機

我在台灣出生,紐西蘭長大。當初,還沒被稱為 Simon 的時期,我在奧克蘭就讀大學。求學時,興趣是動畫跟電影,並也熱愛日本的文化跟它的歷史故事。喜愛設計跟創作繪畫的我,大學選修了平面設計,學習了美術插畫,藝術歷史,設計理論等等。畢業前,雖然很多打算,但是前往日本求職的想法,那時沒有想過。

大學最後那年,因為科系上的要求,學生得有設計工作上的實習經驗,否則無法畢業。運氣不錯的,在當地找到了間剛起步不久的 Startup 設計工作室,老闆當時剛從日本回來不久。我們邊吃著漢堡邊面試,之後順利進到了裡面實習。當時,因為跟老闆建立了不錯的信賴關係,畢業後,我便順勢的進了那間工作室,當起菜鳥 Graphic Designer 並開始了平面設計的職業。

平面設計主要的工作內容,簡單講,是以視覺作為溝通與表現的橋梁,藉此表達訊息,概念,想法跟思考方向給予他人,或目標市場。那段時間,為了方便團隊呼喚跟待客需求,工作給了我「 Simon 」這稱呼,說這樣老外客戶比較好叫。

當時,我常接觸日本的動畫作品,日劇,邦画等等,並開始學習日語。工作室裡,老闆也常講些,他在日本的旅行故事給我聽,激發了我許多嚮往。那時候,我也常常去參加日語的語言交換,因此,收穫很多。因為興趣,自己會找些日文書籍來閱讀。所以在日本就職之前,我已經把N1能力給考起來用了。那時期,我非常非常著迷日本的事物,可以說連作夢都夢得到。

回想起來,對日本生活產生了極大嚮往的我,懂日語後,腦袋裡面滿滿是去日本闖闖的念頭。那時,除了工作以外,我刻意讓自己置身於到處都可以接觸到日語的環境裡。有點像 Immersive Environment 的感覺,藉此練習日語。而去日本工作的執著,則是每天加深,非常想去東京,在那就職下來。

後續,因為察覺自己以後想從事的創作方向並不屬於在平面設計的市場裡,而是屬於在動畫或電影的業界裡面,所以有了換跑道試試看的衝動。當時的紐西蘭,除了威靈頓有少許的機會以外,動畫,電影跟3D還是海外比較發達,紐西蘭裡的發展空間跟工作機會並沒有說很充足,因此給了自己到日本挑戰看看的好藉口。想說,還算年輕,就到日本闖闖吧,畢竟語言不算障礙,所以我就過來了。  (相關報導: 「世界上沒有什麼能阻止日本人工作!」舉世無雙的責任感小學就開始訓練 更多文章

在日本的我

我在公司的職位,剛開始是3D建模師(3D Modeler),之後也同時兼職了3D動畫師(3D Animator),人手不足時也會去充當 Rigger 或是 Compositor 的職位,離職當時工作則是 Concept Designer 的職位,整體來講算是個 Generalist,也就是業界裡面所謂的CGI。因為身分跟語言能力,公司裡的翻譯跟口譯工作也經歷了不少,還被吩咐過去給剛入職的外國同事找租屋,當導遊呢,哈哈(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