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捏造疫情數據,新冠死亡人數低報17000%!」美學者指控官方數據「假的太誇張」,中共為維繫統治乾脆騙到底

中國西安12月23日實施封閉式管理後,確診數卻仍持續攀升。圖為穿著全身防護服的採檢人員正在為民眾進行新冠篩檢。(美聯社)

《富比世》近日刊登學者長文,指控中國政府涉嫌捏造並嚴重低報新冠死亡人數。除了中方所公布的數據顯然有違常理與經驗法則,若以《經濟學人》的分析模型推導,中國恐怕已有170萬人死於感染新冠病毒,比起全球疫情最糟糕的美國還要嚴重一倍。

《富比世》(Forbes)日前刊出美國史蒂文斯理工學院(Stevens Inst. of Technology)的定量金融計劃(Quantitative Finance Program)主任喬治‧卡爾霍恩(George Calhoun)的兩篇長文,標題是批判砲火十足的〈北京蓄意低報中國新冠死亡率〉(Beijing Is Intentionally Underreporting China’s Covid Death Rate)。

其實《新聞週刊》也曾點出各國政府公佈的死亡率「是個謎」,「中國的數據尤其未能反映真實」。不過卡爾霍恩除了引用《經濟學人》的分析模型、更詳細比對中國與各國的新冠數據差異,警告中國官方公佈的資料「從任何角度來看都非常奇怪」。卡爾霍恩並非公衛專家,在大學則是靠著金融專業進行研究與任教,他為何會鑽研中國的新冠統計數據呢?

2021年,美國經濟與就業仍面臨嚴峻挑戰(AP)
2021年,美國經濟與就業仍面臨嚴峻挑戰(AP)

卡爾霍恩在文章中指出,過去兩年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主要驅力就是新冠疫情的起伏與好壞。像是輝瑞與莫德納疫苗在2020年11月發表後,讓委靡的全球市場立刻為之一振;不過每當疫情傳來壞消息,市場又會馬上出現拋售。據稱新冠疫情正在從「全球大流行」轉入「地方性流行病」,亦即人類今後將在必要的防疫措施下與新冠病毒共存,卡爾霍恩認為關於疫情的爭論焦點也從「醫學」轉為「經濟」:社會對於「與病毒共存」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開放」VS.「封鎖」

在卡爾霍恩的論述下,「何種公衛政策最符合成本」、或者說「社會應當如何在經濟與醫療之間進行權衡」,都是經濟學者們高度關注的話題。若從大處觀之,卡爾霍恩認為最關鍵的決斷就在於:政府面對疫情,政府應當採取西方國家普遍採取的「開放」政策、或是中國目前仍在繼續堅持的「封鎖」(或者說封城與清零)作法?

中國西安12月23日實施封閉式管理後,確診數卻仍持續攀升。圖為代買外送業者正在運送日用物品給封城蝸居中的市民。(美聯社)
中國西安12月23日實施封閉式管理後,確診數卻仍持續攀升。圖為代買外送業者正在運送日用物品給封城蝸居中的市民。(美聯社)

若從經濟表現來看,金融市場確實提供了一個簡便的評估指標。包括恒生指數過去6個月與標普500相比下跌了34%,滬深300與美國的指數相比也下跌了18%。此外,許多分析也認為中國的封城與其他「清零」作法,更讓中國的企業與經濟前景蒙上陰影,許多跡象顯示中國的經濟確實正在放緩。

「中國模式」可行嗎?要看中國數據是否可信

除了經濟表現,「開放」與「封鎖」這兩種政策對於防疫的功效如何當然也非常重要。若能有效壓制疫情,即便經濟成長的腳步有所放緩,似乎仍是一種合理選擇。卡爾霍恩在判讀中國的疫情資料時,發現的卻不只是「比其他國家更好或更壞」,而是一種「顯然有問題的重要落差」。他認為評估中國模式效果的最大關鍵,在於中國政府對於新冠確診率與死亡率的統計是否準確,這一點甚至會影響到中國金融市場與上市公司的估值。 (相關報導: 全球第二大比特幣挖礦中心陷入動盪!哈薩克示威活動導致斷網 挖礦算力受重創、比特幣價格暴跌 更多文章

2021年12月20日,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商店區一片淒清。由於Omicron變種病毒的疫情肆虐,包括荷蘭在內的許多國家又重新下達封城令。(美聯社)
2021年12月20日,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商店區一片淒清。由於Omicron變種病毒的疫情肆虐,包括荷蘭在內的許多國家又重新下達封城令。(美聯社)

卡爾霍恩在2日發表的文章指出,美國爆發新冠疫情至今共有82.5萬人(截至7日已增加為83.2萬)死亡,但在中國這個數字卻是4636人(截至7日毫無變動)。兩國的死亡率差異更是讓人更為驚訝:中國每10萬人有0.321人死亡,美國則是每10萬人248人死亡—兩者相差800倍。雖然大部分西方媒體都接受了中國政府提供的數據,公衛專家也在思考美國究竟哪裡做錯。但卡爾霍恩還是想問:這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