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中兩強爭霸,亞太國家該如何選邊站?李顯龍投書《外交事務》,談「岌岌可危的亞洲世紀」

川普與習近平,習近平與川普。(美聯社)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6月4日出版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撰文,細數亞太國家在中美爭霸之下的為難處境。李顯龍在這篇〈岌岌可危的亞洲世紀〉中指出,中國在1970年代的中美建交與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快速崛起,也讓亞洲的美式和平(Pax Americana)受到挑戰。不過李顯龍強調,就算目前的解放軍再強大,也無法代替美國在東南亞扮演的安全角色,東南亞國家更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而美國與中國所做的戰略選擇,除了將形塑全球秩序,也對亞洲的繁榮與和平(或說「亞洲世紀」的到來)影響深遠。

李顯龍在文章一開頭,引用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1988年為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說的一段話:「近幾年有一種議論,說下個世紀是亞洲太平洋世紀,好像這樣的世紀就要到來。我不同意這個看法。」李顯龍認為,30多年後的世界局勢證明了鄧小平的先見之明。亞洲如今是世界上成長最快的區域,十年內亞洲經濟體的規模將超過世界其他經濟體的總和,但鄧小平的告誡依舊讓人無法忽視:亞洲世紀的到來並非必然。

20190617 upload-鄧小平。(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鄧小平。(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李顯龍認為,亞洲之所以能在二戰後走上繁榮之路,是因為「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創造了有利的戰略環境。但美中關係如今日益緊張,也讓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國家深感憂慮,甚至引發了亞洲與國際秩序的思考。因為東南亞身處大國利益的交匯點,必須避免自己變成夾心餅乾,或者被迫做出糟糕的選擇。

如今的亞洲新格局,將會帶來更多成功或是讓這個區域更不穩定?李顯龍認為這取決於中美的決策與共處模式,也端視兩國是否能避免彼此矛盾傷害到雙方的合作。李顯龍說,亞洲各國都不希望被迫在有影響力的兩個大國之間做出選擇,但華府試圖遏制中國崛起,北京則希望在亞洲畫出一個專屬勢力範圍,這將讓亞洲走上長達數十年的對峙之路,也讓各界預期實現的亞洲世紀岌岌可危。

川普對北京終結香港一國兩制言詞激烈。(美聯社)
川普對北京終結香港一國兩制言詞激烈。(美聯社)

李顯龍認為,二戰後的亞洲可以1970年代為界,劃分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在1970年代之前,美國正與蘇聯爭奪全球影響力,中國雖然在韓戰與越戰期間與蘇聯聯手抗衡美國,但中國的經濟依然封閉停滯,與其他亞洲國家的聯繫也很少。不過亞洲其他國家的經濟正在起飛,包括日本、香港、新加坡、南韓與台灣。美國所倡導的全球秩序,確實為亞洲提供了一個安全保護傘,讓亞洲的穩定與繁榮得以實現,彼此也能在此基礎上合作與競爭。美國的跨國企業的大量投資,則為亞洲帶來了資本、技術與創意。

不過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在1971年秘密訪問中國,鄧小平1978年在中國推動「改革開放」,這兩件事將「美式和平」(Pax Americana)推進一個新的階段。季辛吉訪中奠定了中美恢復邦交的基礎,中國則在「改革開放」後經濟快速起飛。除了中國有了新的機遇,在越戰與柬埔寨內戰劃上句點後,東南亞各國也開始專注經濟發展,迎頭趕上前一波經濟表現不錯的國家。 (相關報導: 美國國防部前官員:中美已進入「戰略性對抗」,台海五年內必有一戰 更多文章

季辛吉(左)在中美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圖/BBC中文網)
季辛吉(左)在中美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

李顯龍承認,中國的經濟崛起讓許多亞洲國家希望搭上這輛便車,隨著中國的貿易額與旅遊業逐年成長,亞洲各國的供應鏈也與中國緊密結合。不過短短幾十年,亞洲的主要貿易夥伴已經不再只有美國與其他經濟發達國家,中國搖身一變,成為這個區域最大的經濟體與主要貿易夥伴。不過「美式和平」(Pax Americana)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後,確實碰到了一些變化與挑戰。隨著中國經濟、科技與政治力量的成長,中國領導人不再依循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原則,除了希望確保在國際事務上的發言權,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海洋大國,保護與推進自己的海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