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是資本市場的破壞式創新,抑或是新一局貪婪遊戲?
美國避險基金大老比爾.艾克曼(Bill Ackman)、PayPal共同創辦人彼得.泰爾(Peter Andreas Thiel)、香港首富李嘉誠兒子李澤楷,這些人近期不約而同著迷於一種新遊戲: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這種企業也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blank-check company)。它是一個沒有實際業務的「空殼」,先上市、募資後,再拿投資人的錢去購併有潛力的未上市公司,也讓這些標的不必循傳統IPO程序,快速上市,就像常見的借殼上市的相反。
2021年才剛開始兩個月,美國已有189個循此模式上市的公司,募資約592億8千萬美元,約當全美同期間新IPO企業總募資金額的7成,也超越去年全年循此模式上市企業總募資金額的7成。
包括鴻海最新的電動車客戶Fisker、被外界喻為特斯拉對手的豪華電動車公司Lucid Motors也都循SPAC模式上市。後者更藉此獲得44億美元資金創下此類模式史上最大規模的募資紀錄。
這個90年代就出現於美國資本市場、但過去乏人問津的制度,為什麼會在近年暴紅,成為全球富豪熱中的遊戲?
籌資快,又有網紅經濟助攻
一般來說,SPAC新股進入市場前的定價是每股10美元,原始股東和投資人出資分別占20%和80%,而根據規定,創始團隊必須在兩年內找到標的完成購併,否則就要返還募得資金。
由於這種空白支票公司,從找到目標企業到購併,過程最快只要3個月,和需時1年至2年的傳統上市流程相比快速許多,被認為是美國資本市場上市的一種捷徑。
疫情時代下,許多人正急需這條捷徑。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副所長范秉航分析,疫情導致去年市場不確定性高,新創或獨角獸公司被收購的數量減少,案件價格也下滑,上市募資,成了這些企業獲取資金的最佳方式。加上各國政府救市,低利率浪潮促使熱錢湧入市場,不想等傳統流程的公司便紛紛尋求捷徑,導致該模式在短時間成為焦點。
目前,美國SPAC公司已經有825家,其中有半數都是去年跟今年才成立。
而在這個名氣就等於實力的網紅時代,更催化了此類企業的興盛。
由於SPAC成立初期,並沒有明確購併標的,投資人能仰賴的,只有對管理團隊、創辦人的信心。
例如,2020年熱門的SPAC潘興廣場通廷控股公司(Pershing Square Tontine Holdings),就是由艾克曼成立,剛上市就成功籌資40億美元。不只如此,就連美國大聯盟球星A-Rod、前NBA球星俠客.歐尼爾(Shaquille O'Neal)也紛紛投入此市場,將他們的個人聲量轉換成資金,可說是金融市場的一種「網紅經濟」。(延伸閱讀:比特幣泡沫一定會破滅嗎?有些東西看似騙局,或許只是我們對未來不夠理解) (相關報導: IPO市場熱鬧滾滾!2020年的科技新創們,到底在忙些什麼? | 更多文章 )
高盛示警:導致股票被高估
不過,隨著SPAC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越來越多人擔心市場會迎來泡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