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交往半世紀,美國的接觸戰略失敗了嗎?《中美關係五十年》作者:美中接觸為東亞帶來長期和平

(美聯社)

由傅立民、馮稼時,戴博和白麗娟等多位專家撰寫的《與中國接觸:中美關係五十年》日前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本書圍繞著曾經在美國長期佔據主導地位的對華接觸政策展開思考。德國之聲對本書主編石文安女士進行了專訪。

德國之聲:在「對華接觸「政策不怎麼流行的時候,您怎麼想到要出版這本書呢?

石文安:出版這本記錄美國對華接觸政策的書籍(注:英文書名Engaging China: Fifty Years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的想法來源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 (SAIS) 中國研究項目的同事。蘭普頓(David M. Lampton)教授曾擔任該校中國研究項目主任近20年。同事們希望在他宣布退休之際, 向他為 SAIS 和中國研究領域做出的貢獻表達敬意。出版紀念文集通常被用來致敬受人尊重的榮休教授,一般充滿著溢美之詞,但是缺乏實質內容。蘭普頓教授不想要這樣的紀念文集,他想要一本嚴謹的關於中國的著作。於是,同事們招募我來完成本書的寫作。蘭普頓教授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致力於美國對華接觸,出版一本記錄這一時期的著作似乎是向他致敬的最好方式。

德國之聲:許多在美的中國學者認為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失敗,您會如何回應這個觀點?

石文安: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本書就是針對美國對華接觸戰略是否失敗的回答。為此,本書匯集了一批美國頂尖的中國問題專家,從各個方面請他們撰文回顧1971年至2021年中美兩國50年間的交往。這本書的出發點是美國的對華接觸是複雜、多方面且多層次的,只能結合特定的歷史階段,在不同層次上通過多元的學科視角和實質性視角進行解讀。

整本書主要討論四個基本問題:美國對華接觸期間發生了什麼?哪些是正確的?哪些出了錯?未來將何去何從?這些答案難免是複雜的,就如同美中關係始終具有複雜性一樣。所以,我並不完全認同你的說法,即許多在美的中國學者認為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失敗,其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

在我看來,這本書有兩大特點使其變得獨特且重要。首先,本書不僅將接觸戰略視為兩國間的官方互動,更將其視為兩國民間社會參與的過程。為了從多種維度考察美中關係,我們不僅要著眼於政府間關係,而且要關注其商業和經濟關係、非政府組織活動、美中兩軍關係,以及兩國在公共衛生和學術交流等領域的合作。

其次,本書共有十四章,分別出自十五位供稿作者,其中包括一批美國頂尖的美中關係學者、從事對華工作的美國前政府官員,以及曾在與中國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工作的人員,他們都曾經或仍繼續在美中兩國交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書中皆是他們的經驗之談。 (相關報導: 美國總統拜登公開宣示:我們會防衛台灣,我們對台灣有承諾! 更多文章

德國之聲:那麼,您個人如何評價美國的對華接觸政策?

石文安:這本書全篇為對華接觸政策提供了一個綜合性評估。接觸中國的過程難免複雜,正如書中許多章節所指出的,美中關係從來都不是簡單的雙邊關係。正如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和董雲裳(Susan Thornton)所言,過去四十多年的美中關係飽經動蕩和變遷。他們寫道:「未曾預料到的外部事件或來自國內的壓力接踵而至,威脅破壞著中美關係並打擊兩國關係正常化的潛在邏輯。」推動美中關係屢次重回建設性的軌道,需要在雙邊危機管控中發揮毅力、克制力和經驗。正如書中許多章節提到的,盡管對華接觸經常出現失誤、誤解和挫折,但其益處似乎總是大於挑戰。最重要的是,美中兩國的接觸為東亞地區帶來了長期和平,這與美軍在朝鮮半島和越南爆發的局部熱戰相比,對比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