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邱坤良專欄:林獻堂與莎劇演員哈拔忒黎

林獻堂(中)與長子林攀龍(左)、次子林猶龍(右)於巴黎街頭合影。(《灌園先生日記》一九二七年)(邱坤良提供)

1927年初,擾攘多時的台灣文化協會左右兩派終告分裂,而後的幾年文協由左翼把持(新文協),當年創會的要角林獻堂與蔣渭水等人出走,另組新政團,幾經挫折,方得於當年7月10日創立民眾黨。不過,此時的林獻堂已由長子攀龍、次子猶龍偕同,進行他的環球遊歷。林獻堂於1927年5月15日從基隆出發,前後走過歐美十個國家,直至1928年5月25日返抵橫濱,回到台灣已是11月8日,雖然勞苦,卻也完成他多年來的宿願。

林獻堂生平就有寫日記的習慣,《灌園先生日記》堪稱台灣近現代史研究最重要的史料之一,這趟海天逆旅的觀察重點包括歐美各國城市景觀、人文藝術與風土習俗,所見所聞皆紀錄在他的日記中,並曾在當時台灣人的媒體——《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連載,最終又以《環球遊記》為名出版單行本。這趟行旅對林獻堂本人思想影響極大,歷時378天的環球旅次,讓他更深切了解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的處境,以及歐美現代性與殖民主義現代性的差異。

林獻堂筆下的 「索士比亞名劇戲子」哈拔忒黎。(《灌園先生日記》手稿影像,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日記知識庫」網站,上網日期2021_5_25)(邱坤良提供)
林獻堂筆下的 「索士比亞名劇戲子」哈拔忒黎。(《灌園先生日記》手稿影像,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日記知識庫」網站,上網日期2021_5_25)(邱坤良提供)

1927年11月2日林家父子三人抵達阿姆斯特丹,林獻堂在日記中提及荷蘭的大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1606-1669),並由林布蘭跳到「索(莎)士比亞名劇的戲子」:

林布蘭是此市(阿姆斯特丹)生長之人,市民為之立銅像於市中最繁盛之處,為藝術家立銅像者實為數見不鮮,如英國的哈拔忒黎是個唱索士比亞名劇的戲子,因戲唱的好,國家賞他的功勞,封他一個爵,大街上還為他立銅像。西人之欽敬藝術家如是,故其藝術蒸蒸日上,良非無故也。若東方人則反是,東方人所立的銅像皆是軍人與政治家,未聞為藝術家而立銅像,藝術之不振亦良非無故也。

林獻堂這段文字在《環球遊記》中略有修飾,除了增補林布蘭生平及其畫作「守夜圖」與「解剖學之一課」,「唱索士比亞名劇的戲子」改「扮演莎士比亞的俳優」。林獻堂感概西人之欽敬藝術家、「戲子」,故其藝術蒸蒸日上,這也正是東西方文化的差別。「因戲唱的好,國家賞他的功勞」,所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實力與國民素養。當時距離第一位英國演員被封贈爵位(1895),已逾三十年,其間獲此殊榮者所在多有,而英國朝野表揚藝術的優良傳統也延續至今。

不過,這位倡導殖民地人民「文化向上」的前文協總理,對於當初讚嘆的英國「戲子」、「俳優」「哈拔忒黎」,瞭解恐怕也極有限,他真正關切的是:何以英國能台灣不能? (相關報導: 柯文哲揚言自謀生路 議會國民黨團相挺:支持購買國際獲認證的任何疫苗 更多文章

百年來談論林獻堂的各界人士何止萬千,看過《灌園先生日記》的學者專家也不在少數,但大家似乎只關心林獻堂的行動,而不注意他筆下讀起來很彆扭的「哈拔忒黎」。我跟很多人一樣,是看林獻堂日記之後才知道「哈拔忒黎」,至於他是什麼樣的演員?英文名字如何拼音,卻一直不知,也從未有好奇心。日前突然想起今年是台灣文化協會創會百年,心血來潮,很想知道這位「哈拔忒黎」究竟是何方神聖?上網路查詢,跳出來的都是奇怪的文字。被我徵詢的「莎劇界」朋友也無法從「哈拔忒黎」比對英文人名,畢竟這四個字極可能是日式譯法,在林獻堂的年代,用日語標英文的規則應該與現代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