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可能給整個星球的人每4到6個月就注射一次疫苗,這麼做難以持久、成本也負擔不起。」
英國「疫苗與免疫接種委員會」主席、AZ疫苗研發者波拉德爵士
Omicron變種病毒近來讓全球疫情再度發燒,除了鄰近台灣的中日韓等國接連告急,美國單日確診3日更衝破1百萬人。醫界與各國政府呼籲民眾盡快接種疫苗,甚至要補打第三、甚至第四劑「加強針」提高免疫力,對抗難纏的新冠病毒。不過參與研發AZ疫苗的英國科學家波拉德(Andrew Pollard)表示,「每4到6個月就打一劑新冠疫苗根本不可行」,正確的防疫做法應該是「加強照顧高危群體」。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最新數據,目前全球已有2.95億人感染新冠病毒,其中546萬人不幸身亡。在Omicron變種病毒逐漸成為各國主流病毒株的同時,本來在疫苗開打後一度壓平的確診人數又再度飆高。其中疫情最嚴重的美國,3日當天甚至新增101萬人確診;中國的陝西西安、河南禹州相繼封城;南韓跟日本的疫情也先後升溫。

為了提高民眾的抗體與防疫力,目前國內正在進行第三劑新冠疫苗加強針的接種,以色列甚至開始對醫護人員、六十歲以上民眾、療養院居民及工作人員施打第四劑疫苗。在無法完全遏止疫情蔓延的情況下,別說是第四劑,就算是第五、第六劑疫苗將在今年登場,也不是什麼讓人意外的事。不過牛津大學的兒科感染與免疫學教授,同時也是參與研發牛津-阿斯利康(Oxford-AstraZeneca,簡稱AZ)疫苗的波拉德爵士(Sr. Andrew Pollard)認為,「不斷接種新冠加強針」並不是一個好方法。
波拉德教授在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專訪時表示,在有更多證據之前,不應對民眾提供第四劑新冠疫苗接種,而是應該優先考慮最高危群體的照顧。因為「阻止所有傳染」根本毫無意義,人類社會一定程度也必須保持開放,而且「每4到6個月就給人們打一針新冠疫苗」不是一種可持續的做法。由於波拉德目前也是英國「疫苗與免疫接種委員會」(JCVI)的主席,他的見解一定程度代表了英國可能的防疫對策。
Professor Sir Andrew Pollard, chairman of the Joint Committee on Vaccination and Immunisation (JCVI), said “we need to target the vulnerable” in future, rather than giving boosters to all over-12s pic.twitter.com/FvgzBdH9lF
— The Telegraph (@Telegraph) January 4, 2022
《每日電訊報》指出,82歲的布萊恩·品克(Brian Pinker)去年1月4日才成為英國第一位接受AZ疫苗的英國民眾。短短一年後,全球竟已施打超過90億劑新冠疫苗。身為牛津疫苗小組主持人的波拉德教授對《每日電訊報》表示,去年此時全球仍為Alpha病毒株所苦,連牛津的科學家們都不敢確定AZ疫苗能夠協助人們抵抗病毒到何種地步。
在一年的努力之後,12歲以上的英國國民如今已有9成接種至少一劑新冠疫苗、超過8成接種至少兩劑,其中還有3300萬人接種了第三劑加強針。不過英國的疫情也因為Omicron急劇升高,3日先以單日新增18萬名病例打破該國紀錄,4日更創下21.8萬人的單日確診新高。不過波拉德對《每日電訊報》樂觀表示,他研判新冠疫情「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目前的要務就是撐過這個冬天」。 (相關報導: 變種病毒Omicron席捲英國,公家單位4分之1員工可能無法上班! | 更多文章 )

雖然英國的確診人數再度拉高,但這波疫情的重症與死亡人數不像去年Alpha流行時那樣嚴重,但波拉德認為「這完全是疫苗的功勞」。他認為若非疫苗奏效,英國的醫療體系恐怕已經因為住院病床與資源短缺陷入絕境。《每日電訊報》則引用英國「國立重症監控與研究中心」(Intensive Care National Audit and Research Centre)的評估數字,指出倘若英國還沒有開始接種疫苗,住進加護病房的人數將是目前的60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