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華民國憲法》第10條保障人民有居住及遷徙之自由,然而戰後台灣,卻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動員戡亂及戒嚴體制之下,中華民國政府基於諸多政治、國家安全與社會安定的理由而限制國人入境或出境,所謂的「黑名單」係指在此一時空背景下,政府所列管限制入境或出境之名冊,儘管戰後長期統治臺灣的中國國民黨政府未正面承認「黑名單」的存在,但部分人民因個人身家背景、發表不見容於執政當局之言論而被限制入境或出境的狀況的確存在。換言之,「黑名單」制度的存在與運作,是非常體制下對人民基本人權的侵害,也是強人威權統治時期的重要人權課題,而此一制度正式走入歷史,甚至延續到第一次政黨輪替之後。
本研究將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入出境管制的制度談起,包含執掌機關、各項管制法令、措施之沿革做為黑名單問題討論的起點,再將重點鎖定在與黑名單相關的法令制度上,包含解嚴後限制人民入出境最重要的法令,即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的討論上。本研究也將從民間的角度及官方的檔案,分別討論返鄉運動及官方的因應,最後,則討論黑名單的樣貌,包含人數與內容,及黑名單法令走入歷史的過程。
必須說明的是,本書是以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戰後黑名單問題之調查研究」的研究案經審查通過的結案報告,修改而成,但討論的內容基本上仍限於研究案的結案報告。當時所討論的「黑名單」主要是美國、日本的台獨人士,不過,「黑名單」的地區與範圍涵蓋確實也包含歐洲等其他地區及「保釣運動」,歐洲地區的黑名單如鄭欣先生,保釣運動的黑名單如林孝信先生。惟依目前研究團隊所能調閱到的官方檔案,主要涉及的多以美國、日本的台獨人士為主,故以此為討論的範圍。因此,本書仍不足以涵蓋整體黑名單的歷史問題,更遑論還有部分檔案研究時仍無法順利取得,有待後續研究者繼續努力。
一、文獻回顧
關於戰後「黑名單」的研究並不多,針對入出境管制的研究則有一些,多半集中於探討1949 年因為國共內戰加劇的入境管制措施。如薛月順〈臺灣入境管制初探:以民國38年陳誠擔任省主席時期為例〉一文,耙梳1949 年陳誠擔任臺灣省主席期間的入境管制措施,指出隨著國共內戰加劇,為避免「共諜」來台滲透破壞,入境管制越趨嚴格,藉此將可能威脅其政權的人直接阻絕於境外。林桶法在其探討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的專書《1949 大撤退》中,也有專章討論當時台灣的入境管制措施。兩文對於戰後的入境管制措施提供基本法令與歷史面向的討論。另外針對入出境管制的機構沿革,胡嘉林〈我國入出境管理組織變革之研究—從「入出國及移民署」成立探討〉、蘇群恩〈移民署成立及其移民管制研究探討—以歷史角度探討我國境管沿革〉,這兩篇碩士論文有初步的整理。 (相關報導: 王宗偉觀點:那個不能說出來的名字,哈利波特等級的魔幻電影─評「流麻溝15號」 | 更多文章 )
關於「黑名單」問題的研究, 陳重信,〈台灣門-(TAIWANGATE)「黑名單」政策與人權〉一文, 主要將焦點放在中國國民黨政府如何利用「校園間諜」收集資料,成為「黑名單」的製造者。李憲榮,〈世台會與海外臺灣人「返鄉運動」〉一文,陳佳宏〈解嚴前後臺獨運動之匯聚〉一文,分別探討1980 年代末期世台會及海外台獨運動組織發起海外「黑名單」返鄉運動,試圖以實際行動打破「黑名單」之過程。陳昱齊在《中華民國政府對海外臺灣獨立運動之因應:以美國為中心(1956-1972)》一書中有專章討論「黑名單」問題,是目前為止對於「黑名單」制度較有系統性的學術研究。該書以海外台獨運動人士為對象,指出中國國民黨政府利用「護照延期加簽」的權限,試圖以此牽制海外台獨人士的活動空間,透過核發與否的策略,達到威嚇、警告、勸阻台獨人士之效果,而隨著海外台獨運動的參與者日眾,中國國民黨政府開始建立「台獨分子名冊」,該名冊除了作為政府掌控「異議分子」動態的清單外,對於這些旅居海外的台獨運動者,該名冊也成為阻斷他們返鄉路的「黑名單」,但受限於關懷對象及檔案取得,該論文僅能討論到1970 年代初期並以海外(主要係美國)台獨人士為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