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專欄:「朝貢體系」與「劣質殖民」

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計畫,必須放在「朝貢體制」傳統之中才能理解。(AP)

「朝貢體制」:樂此不疲的賠本買賣

二〇一八年六月十五日,曾在伊拉克戰場上戰功卓著的「瘋狗將軍」、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Mattis)訪問日本時,用「大明王朝」諷喻中國企圖恢復「朝貢體制」的野心:

當今的中國似乎想要恢復明王朝的冊封體制。也許是想把周邊地區全部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不過在現代世界裏,這種做法絕對行不通。

二〇一八年九月四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科茨(Dan Coats)在「情報及國家安全峰會」上指出,美國「愈來愈了解中國的野心」,中國的野心主要在於削弱現行的國際體系,使自己獲得最大利益。

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計畫,必須放在「朝貢體制」傳統之中才能理解。漢代以來,能否讓「四夷賓服,萬國來朝」,以及朝貢國的多少,成為衡量王朝合法性的重要指標。美國學者費正清(John K. Fairbank)曾經提出「中國世界秩序」之理論:一千多年以來,無論從政治、經濟與歷史發展角度而言,中國皆居於東亞地區中心位置。在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中,處理與周邊地區關係,或者說與「非中原」民族之間的關係時,中國都帶有濃厚的中心主義與優越自負的色彩。「中國世界秩序」的實踐,同時具有「等級制」與「同心圓」特質,分為中原地帶、內陸亞洲地帶與外圍地帶,由內向外擴散,並藉由朝貢制度、朝貢貿易、冊封、宗藩(內、外藩)等模式來呈現。

2017年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斐濟總理姆拜尼馬拉馬後,斐濟駐台北辦事處旋即撤館。(中新社)
2017年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斐濟總理姆拜尼馬拉馬。(中新社)

歐洲國家將貿易擴張作為政策的最終目的,中國的王朝則將「懷柔遠人」、使「四夷賓服,萬國來朝」作為最高目標。明朝洪武年間,桂言良在《上太平治要十二條》中提出輕貿易重政治(面子)的政策取向:「夫馭夷狄之道,守備為先,征討次之,開邊釁,貪小利,斯為下矣。」在西方勢力進入中國以前,此一朝貢體系乃中國對外關係的基本框架,為中國君主與外邦之間外交與貿易事務提供實踐範本。歷代皇帝藉此制度,賦予鄰邦統治者王位、官銜與地位,確立其政治上的正統地位,外邦統治者則承認中華文明,甚至奉中國皇帝為正朔,以交換商業貿易等利益,彼此各取所需,互蒙其利。

明代是朝貢體系建立得最完備的朝代之一。有明一代,朝貢國家和地區數量之多(一百四十八個),朝貢規模之大,朝貢管理之制度化水準,為以前歷代所不及。明朝設置市舶司「掌海外諸藩朝貢市易之事」,地點原來設在太倉黃渡鎮,後因海防的緣故,移至寧波、泉州、廣州三地。在地點的選擇上,朝廷有一個特別考量,「以海夷黠,勿令近京師」。當時,明帝國的首都在南京,皇帝不願外國船隻接近南京,皇帝本能地感到「海上來客」性情狡詐、敢於冒險,對其陸上帝國具有威脅性。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海禁政策隨後與朝貢制度配套,「明朝對外是結合『朝貢』與『海禁』,建立起由國家統一管理外交和貿易的體制」。 (相關報導: 「一帶一路」沒好處!澳洲總理:數週內將取消維州與中國協議 更多文章

朝貢貿易是一件賠本買賣,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唯一的收穫是皇帝的面子和虛榮心。朝廷對朝貢國採取「厚往薄來」政策,「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朝貢國進獻貢物,會得到比市場價格高出若干倍的回報。以龍涎香為例,此物「貨于蘇門答剌之市……一斤該……中國銅錢九千個」,即一斤合九貫錢。據《明會典》記載,朝廷給朝貢國的價錢是每斤四十八貫,高出市價五倍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