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改國是會議》2年訓練就可以當法官還終身職 民團:司法官訓練應借鏡醫師訓練制度

司改國是會議,第三分組召集人瞿海源。(蘇仲泓攝)

法官的判決不符社會主流期待時,常被貼上「恐龍」、「奶嘴」或「娃娃」法官的標籤,因此法官的取才、養成也成司法改革重點。司法官學院院長蔡碧玉8日指出,改變進場機制不一定能提升人民對司法的信賴,超過7成民眾對司法的看法受媒體、名嘴影響。不過,司法官考試和職前訓練內容、社會歷練、繼續教育的要求與倫理教育以及行政管考制度等,都是司改國是會議委員建議改革的方向。

近5年考試晉用的法官高達7成,多數是大學或研究生

司改國是會議第3組8日開會,法官、檢察官的多元晉用是討論議題之一。負責法官與檢察官職前訓練的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及司法院都受邀報告。根據他們的報告,立法院在2011年通過《法官法》時曾作附帶決議,盼10年內達成每年只有2成的新進法官是透過考試管道晉用,但這5年考試晉用的法官仍高達7成;自1996年以來,轉任法官的最大來源是檢察官,共有132人,律師有74人(執業6年以上只有10人),公設辯護人轉任者有2人,還沒有學者轉任法官。

參與考試的多數是大學或研究生。蔡碧玉指出,通過司法官特考後,會進入司法官學院受訓2年,畢業後依照結業成績派任檢察官或法官,錄取者的平均年齡是25.6歲,司法官學院學員平均年齡27歲,分發派任時平均年齡29歲。

法官、檢察官、律師三合一考選制度無疾而終

蔡碧玉說,政府部門曾參考各國作法及立法院意見,提案修改晉用制度,包括限制應考年齡與工作經驗門檻等,但未獲各機關共識,1999年全國司改會議也曾做過法官、檢察官、律師三合一的考選制度,但當時對於是否合訓以擴大司法官的視野,並沒有共識,這些嘗試後來也都無疾而終。

蔡碧玉提出幾個改革方案,包括廢除司法官特考,改採美國、北歐等由律師選任司法官的制度,或者在現行考試制度下強化多元晉用,例如當過律師、檢察官才可當法官等;不過,她作結論時指出,民眾對司法的觀感主要受媒體影響。

司法「有錢判生、無錢判死」?民眾:電視名嘴說的

她指出,民眾獲得司法消息或資訊的管道主要是電視(73.1%),網際網路(39.7%),報紙(29.6%),個人親身經驗只有(3.2%),72.7的民眾相信名嘴認為司法「有錢判生、無錢判死」的看法,改革司法官的進場機制是提升人民信賴的一環,但不必然能提升民眾對司法的信賴,還需要約束失控的媒體、引進人民參與司法的程序、司法官的監督、淘汰機制與建立友善的司法環境等。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執行長馮賢賢對蔡碧玉將民眾不信任司法歸因媒體不斷誤導覺得「非常錯愕」,她指出,「民眾不信任司法是有真實的事實基礎的」,不只是因為名嘴作怪,希望法務部作為被檢討的單位,能謙虛看待自己的盲點。

馮賢賢以我國高中、大學聯考考的是標準答案,而法國高中生考的是哲學思辨的差別為例,呼籲法務部也檢討我國司法官特考的內容和其他國家有何不同?司法官的訓練也不應是只有讓學員關起門集體接受官僚的馴化。 (相關報導: 「不再含淚駁回」司改國是會議第二組決議:大法官可審查個案是否違憲 更多文章

對此,法務部長邱太三指出,法務部和司法院雖會建議考試科目,但考試科目及考試資格的最後決定權在考試院;至於司法官的訓練,則是最高法院院長、檢察總長、考試院委員及外部委員共同擬定訓練課程,學員除上課外,還要到地方法院的民庭、刑庭、地檢署以及政府機關等單位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