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打破「買電只能從台電」規則,陽光伏特家召喚民眾參與綠電

陽光伏特家創辦人陳惠萍致力降低綠能參與門檻,口頭禪是「把民眾召喚出來」。(柯承惠攝)

二○一九年九月,綠能募資平台「陽光伏特家」取得售電執照,不僅是國內目前除了台電以外的第二家電力公司,也是台灣第一家純賣綠電的售電業者。兩年半前,《電業法》三讀通過,將電業拆分為發電、輸電與售電三大區塊,其中發電與售電業開放民間再生能源業者加入,不再由台電獨占。

從福島核災感悟人民能源選擇權

「這是陽光伏特家的一小步,卻是台灣能源轉型的一大步。」創辦人陳惠萍在撰寫博士論文時看見民眾認識綠能的困境,便於四年前成立陽光伏特家,就是為了讓一般民眾可以透過一片太陽能板共享綠色能源產業的商機。如今成為售電業者後,民眾甚至可以直接購買、使用綠電。

與其說陽光伏特家協助民眾共享商機,倒不如說是解決問題。「能源科技帶來希望,卻也帶來風險。」福島核災當年,陳惠萍深深感覺到,社會大眾集體遺忘自己的能源選擇權。「不過,當我們在談不要核能的時候,必須選擇要用什麼能源取代。」太陽能是參與門檻最低的再生能源。

然而,不少民眾對於再生能源抱有「又貴又不穩定」的迷思,加上「太陽能板有毒」的假新聞滿天飛,儘管政府在二○○○年就訂定《太陽光電發電示範系統設置補助辦法》,認識太陽光電的民眾仍是少數,我們與綠能的距離仍然很遙遠。

陽光伏特家近年媒合建置的太陽能板已超過10MW,直逼1支離岸風機的裝置容量。(苗栗縣政府提供)
陽光伏特家近年媒合建置的太陽能板已超過10MW,直逼1支離岸風機的裝置容量。(苗栗縣政府提供)

早在成立公司前,陳惠萍就發現能源轉型政策無法接地氣,因此她當時就提議「陽光開講」,培訓社大講師、社區規畫師為陽光講師,只要有十五人想要瞭解就到府說明,把正確的資訊帶給民眾。她的這個想法在一二年就被能源局推出的「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採納。

當太陽光電的經濟與環境效益終於漸漸被大眾看見,但陳惠萍又發現「民眾不是不參與,而是無法參與」。對於公寓大廈而言,安裝太陽能板得整合整棟住戶的意見,耗時費力;對透天厝或一般民宅來說,又經常因為屋頂不夠大而遭業者拒絕。民眾想要使用太陽能發電,卻不得其門而入。

匯集民間小坪數、資金聚沙成塔

大部分的太陽光電系統業者講求規模經濟,往往需要大筆資金與大面積的案場才有參與機會。四年前,群眾募資正夯,陽光伏特家打破傳統商業模式,媒合小面積的屋頂共同施作以壓低成本,找來許多民眾共同投資以匯集資金,聚沙成塔。

陽光伏特家的第一個開發案是位於台南的擔仔一號,面積約三十坪,致力於乾淨、環保能源的屋頂主人一直想要安裝太陽能板,卻總是因高成本被打回票,甚至受到系統業者刁難。經過陽光伏特家的努力,終於成功設置四十四片太陽能板,總發電量約十一.五KW。

擔仔一號主人提供屋頂,主婦聯盟則率先認購二十片太陽能板,注入資金活水。在陳惠萍眼裡,陽光伏特家不僅是一間公司,更像是一場社會運動,有錢出錢,有屋頂出屋頂,每個人只要貢獻自己的一點點力量就能成事。 (相關報導: 網路平台牽線 沒有屋頂也能參與太陽能發電 更多文章

陳惠萍的口頭禪是「把民眾召喚出來」。陽光伏特家致力於降低參與門檻,擔仔一號旗開得勝,打造知名度後,另外一個發電量約五百KW的案場擔仔六號就吸引三八六位民眾投資,每個人平均花費一萬五千元就能購買一片太陽能板,每兩個月就能獲得一筆售電收入,內部報酬率約六%至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