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濱伯」黃崑濱以92耆壽過世,政治領袖從蔡英文到陳水扁都表達感念。崑濱伯從一個台南後壁老農成為國策顧問,10多年來為農業發聲,這位曾自稱「末代稻農」老阿伯,助台灣的稻米文化傳承下去,沒有在全球化的風潮中被消滅。
崑濱伯開始為台灣民眾熟悉是紀錄片《無米樂》。這部獲得2004年台灣紀錄片雙年展首獎的作品,是由顏蘭權與莊益增這對伴侶執導。故事背景是台南縣後壁鄉,就像當時台灣多數農村,當地務農的多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紀錄片中主角是4個老農民:當時75歲的崑濱伯、74歲的崑濱嬸、69歲煌明伯以及65歲文林伯。其中,崑濱夫婦是故事主軸。導演不用旁白,而讓老農用自己的話語告訴觀眾台灣農村的故事。
照顧土地就像寵你的愛人
原本顏蘭權夫婦接下文建會一個案子,要拍攝壁鄉社區營造的故事。當2人訪問了這些老農民後,顏蘭權有種焦慮感,深覺必須幫這些逐漸凋零的老農留下記錄,她說:「拍紀錄片的基本理念就是當對方沒有聲音,必須幫他們發出聲音。」在公視支援下,顏蘭權與莊益增在後壁長期蹲點,紀錄下珍貴而鮮活的台灣農村故事。
崑濱伯在日治時代受過初中教育,原本有機會坐辦公室,但為背起家計和父親的欠債而留在農村。除了種田也開一家種子行兼賣花生。50多歲時因眼疾瞎了一眼,當他反思為何老天爺讓他承受這種痛苦時,唯一想得到曾做過的「壞事」只有:批發出去的花生可能烘得不夠乾,讓買家賣不好。他在紀錄片中說,從此他要自己「更信神、更照起工做」。
崑濱嬸20歲嫁給素昧平生的崑濱伯,2人攜手走過70年。崑濱嬸既要下田還要料理家事,農閑時還到工廠打工。崑濱伯深知妻子辛苦,但只會在玩笑間表達對她的感謝,他說「要我稱讚她我說不出來啦!」
紀綠片中,崑濱伯說出了許多從土地中粹煉出的智慧哲理,例如:「土地就像你所愛的人,她要吃冰,就買冰給她吃;她要漂亮,就買口紅給她。」、「作事人對土地沒感情就會死。」、「土地是養我們的,我們的生命在這裡成長,土地若沒生命,咱要吃個鳥!」鄉下農民親身經歷過城市人在教科書中才學到的歷史,「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徵收軍糧與「肥料換谷」等等政策,他都能娓娓道來。正如莊益增所說:「一些台北的知識分子、電視連續劇都有種刻版印象:鄉下人是不識字又沒衛生。事實上,他們的智慧是從生活中磨出來的。」
片中表現出農民面臨不可測天象時的焦慮,一場稻子收成期的綿綿陰雨,讓崑濱伯稻子溼氣過重、價錢賣不好而心疼不已。天災可能讓他們辛苦一季卻無收成,對於這些不測風雲,崑濱伯以「做田像坐禪,無米嘛快樂」來自我排遣。這也成了片名由來。
無米樂與白米炸彈客對全球化的抗議
《無米樂》誕生的背景,正是台灣剛進入世貿組織(WTO)之後,當時台灣正面臨著愈見強烈的全球化衝擊。片中老農們都會說 「W─T─O」這三個英文字母,這三個字母代表的就是他們辛苦種出來的稻子價格持續滑落。 (相關報導: 崑濱伯辭世 蔡英文致哀 透露兩人師徒情 | 更多文章 )
就在《無米樂》推出之際,台灣發生了另一起驚動社會案子─「白米炸彈客」。從2003年到2004年間,「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在台北市縝密規畫17起白米炸彈案,並於炸彈上留下「反對進口稻米」等字條,就在《無米樂》得獎不久,楊儒門也被捕。《無米樂》與白米炸彈客都是台灣農村對全球化的反挫。正如《無米樂》2位導演所言:「白米炸彈客是用虛擬的爆炸聲;我們是用真實的農民聲音。」兩者都體現出台灣農業面對全球化的危機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