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一份有改變全球供應鏈與台灣潛能的報告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命令,正式下令相關部門對全球供應鏈和美國在關鍵行業的潛在脆弱性進行評估。(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本周三簽署行政命令,正式下令相關部門對全球供應鏈和美國在關鍵行業的潛在脆弱性進行評估,預定100日完成向總統提出報告,未來也將定期檢討。這個評估結果與後續的政策,很可能對未來全球供應鏈變化、產業興衰、各國的分工競爭產生深遠的影響,當然,台灣是首當其衝,避不開其影響。

這個行政命令要求百日內完成供應鏈檢討,涵蓋半導體製造與先進封裝、電動汽車大容量電池、包括稀土元素在內的戰略原物料、藥物與個人防護裝備;此外並也要求相關部會在1年內針對6大產業供應鏈提交報告,包括國防工業、公共衛生與設備產業、資訊與通信技術產業、能源部門產業、運輸工業,以及農產品及食品生產,牽涉部門包括商務部、能源部、國防部與衛生部等。

至於要評估與檢討的原因是為強化美國關鍵產業供應鏈,「與具共同價值觀的盟友與夥伴密切合作」,以確保經濟繁榮與國家安全,並增強因應國際災難與緊急情勢的能力;「我們不該被迫依賴外國,特別是沒有共同利益或價值觀的國家!」這句話是其價值核心,因此目標非常明確,就是中國。

這個政策當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續川普時代的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逼迫供應鏈移轉、組成「同盟供應鏈」、甚至想「中美脫鉤」的作法;但川普時代的作法缺乏完整的策略、章法,甚至淪為「亂槍打鳥」,結果當然效果不佳、傷人也傷己,甚至因天外飛來的一個新冠疫情,讓川普打了幾年貿易戰的成果一夕東流,反而是中國在全球經貿各項指標占比升高到新高點,中美經濟差距拉近。

新冠疫情讓美國發現其醫療器材高度依賴國外進口,而且這個「國外」幾乎就是中國的同義字;先前在川普要跟中國打貿易戰、想脫鉤時,經濟官員就曾告訴川普,美國8、9成的阿斯匹靈(學名藥)從中國進口,只要中國切斷出口,美國醫療就要崩潰。對美國而言,在確立中國作為未來主要的對手─不論名之為「潛在對手」、「激烈競爭者」或甚至「敵國」,都是讓人不安的。

對中國而言,經過川普幾年折騰下來,當然對自己的短板心知肚明,那個「厲害了,我的國」的高調就不敢也不用唱了;但中國在半導體、作業軟體、專業軟體等方面被「卡脖子」,讓中國對提高相關領域產業自主性上有強烈的急迫感,號稱為此要加大對半導體投資到10兆人民幣。

但在某些領域要尋求自主、脫鉤、建立自己的供應鏈的同時,打了3年,中美大概也發現,真要全面脫鉤,顯然非常不實際、更做不到,看看美國在中國企業中有7、8成說要持續增加在中投資,大概就知道落實的可能性了;如真要全力落實,成本極高,外媒的白話文形容詞是:「一個代價高昂到負擔不起的離婚」。

對經濟軍事實力及科技水平仍落後於美國的中國而言,對美國的科學、技術、尖端設備、消費市場的需求非常實在且必要,要強化自主能力沒錯,但沒什麼誘因搞「脫鉤」。 (相關報導: 拜登時代的美軍全球戰略:依舊聚焦中國,但不再是「美國優先」而是「我們一起」 更多文章

至於美國,雖然身為領先者不會對中國有技術需求,不過中國市場與生產資源(供應鏈體系)卻有相當的吸引力,在關稅戰中,很實在地看到美國企業未必都能找到在價格與品質上,能取代中國供應鏈的廠商,關稅提高讓美國消費者損失,科技戰封鎖半導體,又讓美國之外的競爭力得利;至於市場的誘惑力,就更不在話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