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固體廢棄物:《垃圾與他們的產地》選摘(2)

作者指出,製造業產品大量出現在都市固體廢棄物當中,因為買新的產品其實會比送修還便宜。(資料照,顏麟宇攝)

在當今社會,特別是美國,人們丟棄的東西可多了。當我們不知道怎麼修理東西,或是需要清出空間擺新買的東西,或是對舊東西感到厭倦時,就毫不猶豫地將東西扔了。有時候我們只因為收納不易,想說需要用的時候再去買新的,就把舊東西丟了。甚至有人把丟東西當作洗滌心靈的活動,丟了家中的東西後,開心地肯定自己今天大有收穫。

所謂的都市固體廢棄物,指的是如包裝、庭園廢棄物、故障的物品、腐爛的食物、可回收垃圾等,一般來說,人們會先將其丟入家中垃圾桶裡,再拿到人行道上的大垃圾箱去倒。而現今的都市固體廢棄物也包括第二章提到過的消費品中的有毒成分,包括汞、鉛、阻燃劑、殺蟲劑等超過八十種化學物質。

有回收再利用的專家指出,都市固體廢棄物的概念是過時的概念。「城市礦產」(Urban Ore)是柏克萊最重要的回收中心,其創辦人丹.納帕(Dan Knapp)一再提倡「都市丟棄物供給」(Municipal Supply of Discards)的概念。他認為過去都市固體廢棄物(Municipal Solid Waste)一詞應該改為「都市丟棄物供給」,因為「供給」一詞沒有「廢棄物」那種負面、毫無價值的意涵。我很認同這樣的說法,東西如果被丟棄,不代表這東西就毫無價值。不過,由於美國環保署及相關產業仍採用「都市固體廢棄物」一詞,而本書大量引用相關單位的數據,因此本書仍沿用都市固體廢棄物一詞。

20181102-平均每人製造之垃圾量。(時報出版提供)
圖1:平均每人製造之垃圾量。(時報出版提供)

美國人在1960年一年中,總共製造了八千八百萬噸的都市固體廢棄物,平均下來,每人每天製造了二•六八磅重的垃圾。到了1980年,每人每天製造的垃圾量提高到三•六六磅。到1999年時,家家戶戶都熟知回收的概念,而那時候,平均每人每日製造之垃圾量已經增加到四•五五磅,略低於今日的數值。環保署的數據顯示,2007年該年,美國人製造了二億五千四百萬頓的都市固體廢棄物,亦即平均每人每日製造之垃圾量為四•六磅!在加拿大,平均每人每日製造之垃圾量為一•七九磅,挪威為二•三磅,日本二•五八磅、澳洲二•七磅,中國則為○.七磅。

都市固體廢棄物都是哪些東西呢?在美國,主要的組成如下:

20181102-美國客戶垃圾。(時報出版提供)
圖2:美國客戶垃圾。(時報出版提供)

環保局指出,都市固體廢棄物中,有將近四分之三的重量來自於產品,也就是經過設計、製造(通常都用到各種原料)、販賣的東西,包括包裝與容器、消耗性商品(原則上的定義是刻意賦予三年以下的壽命),以及耐用品。相較於過去,都市固體廢棄物的組成有很大的不同。一百年前,或甚至六十年前,都市固體廢棄物主要都來自於暖爐或烹飪造成的煤灰,以及廚餘。自二十世紀初開始,產品占都市固體廢棄物的比例,在該世紀中,增加到十倍以上,從平均每人每年生產九十二磅飆高到一千二百四十二磅。 (相關報導: 人尿竟能做磚頭?科學家首創超環保「尿磚技術」,成品堅固、耐用,製作過程超神奇! 更多文章

對美國人來說,製造業產品大量出現在都市固體廢棄物當中,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如果東西壞了,買新的產品其實會比送修還便宜,人人都能輕易舉出十幾個這樣的例子。我記得家裡的錄放影機(還有印象嗎?)壞掉時,送修要花上50美元,買一臺全新的DVD播放機也才不過38美元。我的外套拉鍊壞了,請人換上新拉鍊要價35美元,費用跟買件全新的外套差不多。我在Radioshack買了臺只要4.99美元的收音機,耳機壞了之後,我想給收音機替換零件,卻完全沒辦法,因為這臺收音機是一體成型的產品,沒有任何螺絲或卡榫,不管是哪個小零件壞了,都沒辦法替換。《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指出,2003至2006年間售出的電器產品(洗衣機、洗碗機、烤爐等),至少有五分之一都在這三年期間故障過,而三分之一的冰箱(有製冰盒跟供水器的機型),在這三年期間,每三臺就有一臺需要專人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