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日前發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廣東、香港和澳門三地政府在香港舉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三地政府首長和北京政府官員在會上先後發言,分別都表示會支持大灣區發展。
除了香港和澳門,大灣區還覆蓋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和肇慶等廣東省多個城市組成的城市群。國務院的規劃綱要指出,大灣區的發展主要是讓區內城市互補優勢,也提出大灣區內各個城市負責的角色。

各方對計劃有不同的看法。一些意見認為,綱要的內容沒有提出具體實行的方案,而宣講會也沒有對計劃作出詳細說明,顯示各方官員要克服粵港澳三地不同體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支持的意見指出,這個綱要只是要指出「大方向」,具體的措施要各方稍後討論確定。
香港社會也有一些聲音批評,這個綱要指明香港的發展方向,這種做法等於香港「被規劃」。另外一些意見憂慮,香港會在大灣區的發展中失去獨特性,長遠來說角色會被「矮化」。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周四(2月21日)的宣講會中表示,香港會不遺餘力推動大灣區的發展,計劃也不會牴觸一國兩制,而是「豐富『一國兩制』的內涵」。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就表示會出動「全省之力」,與港澳做好大灣區建設。
另外, 澳門特首崔世安就表示,澳門正不斷充實它中葡雙語人才發展基地等優勢,使大灣區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
巴西駐香港總領事塔拉戈(Piragibe Tarrago)出席宣講會後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他認為大灣區的發展對中國與巴西的關係會有正面影響,他又指如果大灣區的計劃成功,可以為巴西產品提供更大的市場。
他同時認為,目前需要觀望計劃會否有「實質達成的結果」。
一家總部設在香港的房地產發展公司的融資總監趙慧接受BBC中文時表示,她出席宣講會是為了了解當局對大灣區房地產方面的政策,發掘商機。
被問及她是否認為目前公布的資料欠缺具體措施時,她認為這個政策必須先推行框架,然後才會深化,因此「完全不用擔心」。

《規劃綱要》有哪些重點?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詳細列出中國南方包括香港和澳門等多個城市聯合發展的計劃,目標是到2022年的時候令這個地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35年形成一個「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綱要其中一個重點,是說明大灣區中,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四個「中心城市」各自的角色:
- 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 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
- 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
- 廣州: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 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
另外,綱要提出推動各地在教育、就業、基建和通訊等方面的整合,包括在廣東建立港澳子弟學校、容許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在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工作,也研究讓這些人報考中國大陸公務員,促進各地交流。
中國官方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張燕生接受香港《明報》專訪時指出,大灣區城市誰主導哪些領域,主要看各個城市的能力。「比如金融,全球優勢在香港,創新全球優勢在深圳,陶瓷製造業在佛山,看主導的是什麼。」 (相關報導: 香港無法容忍一個主張「港獨」的政黨...港府駁回上訴,香港民族黨解散恐成定局 | 更多文章 )
雖然規劃綱要強調要促進廣東、香港和澳門居民之間流通,張燕生指出北京政府過去制定中國大陸居民來往港澳的政策時考慮得不夠好,大陸客大規模訪問港澳令當地市民產生巨大反彈。他認為從這角度說,北京政府要在通關便利方面有所約束,「一點一點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