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謙觀點:北京推出港澳台居住證制度後,「台胞」的選擇

大陸九月實施台港澳台居民居住證制度。(中新網)

大陸要出台「港澳台居民居住證制度」了。怎麼看待?我的幾點想法:

針對港澳台人民推出居住證制度的核心指導思想,其實就是把從改革開放以來將港澳台人士「類外籍化」、與大陸本地人盡量區隔管理的政策思維扭轉過來,朝著「類國民化」、與本地人盡量融和接近方向推進。這是總的指導原則。此後,對港澳台人民在大陸的活動開放更多的權限,同時施加更密致的管理,將成為這套政策背後的題中應有之義。

不可否認,港澳台居住證制度的實施,將有其生活便捷化和行政便捷化的重大積極意義。大家都知道,大陸作為一個商業服務高度數位化、並且對於個人個資披露要求也很嚴格的社會,使用各種推陳出新、五花八門的app、網站時,但凡牽涉到交易買賣、訂票和比較嚴格的會員注冊等行為,無一不需要身分證號。縱然有一部分網站已經將台胞證載入後台,作為可接受的證件之一;但更多的網站和app在開發之初,是沒法接受台胞證號登入的。此外,一些線下交易中,例如自動取票機取火車票、入住旅館在櫃台刷證件以及在很多政府機關的讀卡機讀證件時,台胞證也無法被讀取。說得通時,讓人用手抄一下號碼、用影印機印一下留個底,也就算了;說不通時,那你就辦不成這個事情了。有了居住證之後,他的編碼和卡片設計工藝、信息儲存格式和大陸身分證相仿,應該能打破這種不便捷的門檻,當然,這也意味著在更大範圍地方便使用這些商業或公共服務的同時,你提交給大陸政府的個人資訊和生活行為軌跡,也就和一般大陸人一樣多了。

台胞證不會作廢,預留轉寰空間避免台灣反制措施

這套居住證推出後,原本的台胞證並不作廢,特別是出入境大陸時,當初主要為通關功能所設計的台胞證,仍然是唯一使用的證件。這就讓當初許多人最擔心的─一旦推出居住證、頒發新居住證碼,舊有的個人在各網站、各銀行、各電子服務上榜定的登記資料全要重改一次的事情,不會發生了。這是生活面方面,有動腦筋好好思考的體現。而在政治面方面,大陸政府對新的居住證採取「略設門檻」(比如在大陸居住滿半年、或有正當就學就業等條件)及「自願領取」的原則,也展現了當前涉台政策細膩性和靈活性,尊重個人各自的選擇、尊重每個人對領取這一證件背後所體現的認同意義和融合深度的判斷;更重要的是,為台灣政府可能對此證件祭出的反制、甚至懲罰性措施,預留給在陸台胞一些轉圜的空間。總之,在這裡又隱藏了一條「太陽與北風」的劇情線索。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記者會宣布九月一日起,印發並實施發《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新華社)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記者會宣布九月一日起,印發並實施發《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新華社)

除了生活便捷化和行政管理便捷化的意義之外,這個新證件的背後,有沒有政治思考?當然有。他呼應的是什麼趨勢?第一,是大量台灣人民到大陸,從短期旅遊、出差、交換學習,發展為大量人在陸長期工作或頻繁往返、同時擁有兩地生活的新趨勢。第二,是台灣人到大陸就業,從以往只棲身於台商、外企、往往抱團在「台灣人」小圈圈內生活;轉變為各種中青年散兵遊勇,大家化整為零、灑豆成兵,自己帶著技術、手藝和屬於個人的專業知識在各種陸企甚至大陸事業單位工作或生活的新就業形態。 (相關報導: 謝英士觀點:台灣問題是國內法、還是國際法問題? 更多文章

換言之,當後面這種新的就業形態從人數、趨勢和代表性上,逐漸超越了原本「台商外派」的舊型態時,通過管理台商來管理台胞的舊線索就不夠用了;台胞有可能出現在大陸各種企業的任何一個角落,也可能從事比以往只在台商產業鏈裡從事的更廣泛的活動。因此,必須引導、必須輔導,也必須管起來。這就是為什麼這個新的居住證,要和之前推出的所謂「惠台31條」中開放的80幾項職業證照考試資格配套綑綁的邏輯。一方面,大陸開放了台灣人在大陸擁有更廣泛的就業空間,可以應考各類技術性、專業性的崗位,取得本地證照、在本地從事更多業務;與此同時,當你通過這些崗位、這些職業資格,在大陸的社會產生更多影響力,乃至與公權力部門發生更多的博弈關係時,你所受到的法律處遇和行政對待,也會越來越向適用於本地人的規定貼近,離「外賓」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