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做說中文的人的生意!」一個西藏老人的怒吼,讓他開始思索「語言」的意義

年節時在大昭寺排隊參拜的人群。(圖/作者提供)

「札西德勒朋孫錯,阿瑪趴珠公甘桑,滇珠迭瓦托拔秀」(意思近於中文裡的「吉祥如意、平安喜樂、長久幸福」,是衛藏地區新年常用的祝福語,大部分在拜訪親友家時念誦,唸時以手指捏起親友準備好的糌吧向外輕灑。)

從德里北邊的西藏小村買一張八百盧布的巴士票,經過十二個小時顛簸的山路,即可抵達喜馬拉雅山區的小城:達蘭薩拉。達蘭薩拉並不是一個城市的名稱,嚴格來說,在1959年藏人尚未大規模遷徙到印度前,達蘭薩拉僅是一個英國殖民政府在印度遺留的縣級行政中心,規模遠不及同樣位於喜馬偕爾邦,參與過1914年中印邊界劃定與1972年印度與巴基斯坦簽屬協定的首府西姆拉。

如今達蘭薩拉成為喜馬偕爾邦的著名市鎮之一,一方面源自於過去半世紀以來政治環境的轉變;一方面則受到宗教因素的影響:受藏傳佛教吸引而來的不僅僅是佛教徒,也包含了為其神秘色彩所誘惑的嬉皮與旅客。

一座山城,三種面貌

將市場所在地做為達蘭薩拉山城的起始處,這裡是舊時的行政中心,如今被稱為「下達蘭薩拉」的城鎮,部分樓房保留了原居民帕哈里人的傳統建築樣式。兩層樓的木造石板建築,沿著街緣向外伸展出小小地迴廊,底下支著雕飾精美、僅有手臂粗的欄柱。由於氣候寒冷,一樓大部分留與牲口避寒,或是充當儲藏室,二樓才是主要的起居空間。迴廊外遮著木板,僅在木板上方留了兩掌長寬的透光口。

市場位於改良式水泥建築的二樓,呈環狀排列,以蔬果攤販為主,廢棄的菜梗爛葉直接從樓上丟下,成為牛隻與猴群的美味點心。這裡是德里到達蘭薩拉的巴士停靠站之一,也供應了山城居民的生活所需:電器商、裁縫店、布料染坊,與鄰近市鎮裡唯一一間電影院。居住在此的帕哈里商人們在熱甜茶與下一杯熱甜茶之間過著忙碌充實的日子。

離開市場略往上爬一會坡,便開始遇見充作西藏流亡政府公務員宿舍的連棟公寓。順著山勢,這些公寓或在山縫鏟下一方院落、或在山稜削一線立足處。這些窗上架著吉祥結鐵欄杆、披著斑駁大黃色油漆的建築物即便粗陋,仍然打理得乾淨齊整。宿舍普遍不大,一層樓分隔為數個獨立小房間,不含浴室、沒有廁所,另外在房外設置公用廁所與洗手槽,但水壓不穩。一些住戶必須每天早上到稍遠的自來水管線口提水回來貯存,供應一日所需。若遇上時年冬日降雪不足、融雪太少無法供應民生用水所造成的斷水時,就是提瓶威士忌、賄賂管線上游警察的時候了!

在台灣,公務員一職通常意味著穩定的生活,但在詭譎多變的流亡社會裡,公務員往往得耗費更多心力才能在微薄的薪水裡維持生活平穩,連帶著這裡的居民也常因不同緣由,在宿舍裡來去,走道上遺留了來自不同時代的生活用品。 (相關報導: BBC:肯德基西藏開分店 為何倍受媒體關注? 更多文章

步入公務員宿舍建築群當中,隨意挑一條小徑繼續向上步行,所有小徑都通往山上的廣場。廣場附近匯聚了計程車招呼站、各式非政府組織辦公室、教育機構、旅館與商店。今天是藏歷火鳥年的第一天,大部分藏人一早便前往大昭寺參拜,藏人經營的店家多半放下鐵門迎接美好的年節,街道上僅剩零星的雜貨店尚在營業,沿路隨處可見販售酥油花與年節飾品的小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