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歷史上最困難、最糾結的一場「離婚」進入關鍵時刻

2019年1月,英國脫歐進入關鍵時刻,獨角獸也有話要說(AP)

今年上半年歐洲大勢要看兩個「May」,一個是正在試圖走出泥淖與夢魘的、確定國家發展方向的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另一個則是5月(May)下旬的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選舉,各國極右派勢力正積極串聯,要藉由選舉從體制內改變歐洲的走向。

梅伊:Mayday! Mayday! Mayday!

比較這兩個「May」,梅伊的時程與命運顯然更為迫切,而且恐怕要大呼「Mayday」。就在今天1月15日,她將面臨從政30多年來最重要的一場投票: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表決她與歐盟去年11月談成的《退出協議》( Withdrawal Agreement)。如果談成,英國脫歐(Brexit)可望在今年3月29日實現,或者用歐美媒體的慣用語:英國將在那一天與歐盟「離婚」。

這大概是一場歷史上最困難、糾結、不確定的「離婚」。情勢有多險惡?歐盟方面表示,已為《退出協議》闖關失敗做好準備;英國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維爾比(Justin Welby)則說,他為梅伊首相與英國所有政治人物祈禱。

倫敦瑪麗王后大學(QMUL)的英國政治史學家韓納希(Peter Hennessy)如是說:「未來這一星期,我們將寫下歷史非比尋常的一頁,但是沒有人知道那一頁會寫些什麼。」

英國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2年之後就「悔婚」

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關係一直若即若離、亦友亦敵,1973年加入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不久之後就有「悔婚」之意,1975年6月舉行公投,結果以67.23%的贊成票留下。

但是之後英吉利海峽兩岸仍然時生齟齬,對於英國參與歐盟整合(一體化)進程、歐陸與英國之間的人員自由流動(移民問題)、英國對歐盟的經費分攤、歐盟對英國的法律管轄等問題,英國的「疑歐派」(Eurosceptics)始終深懷不滿,保守黨陣營尤其受影響。2015年國會大選之前,在黨內右翼沉重壓力之下,主張留歐的保守黨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承諾再次舉行公投,定奪英國去留。

以承諾換取勝選的卡麥隆不能不兌現承諾,這場「脫歐公投」2016年6月23日登場,卡麥隆甚至開放讓閣員自行決定為留歐抑或脫歐拉票。儘管當時脫歐陣營「拿回我們的國家主權」聲浪高漲、不利於留歐的假消息層出不窮(部分歸功於俄羅斯網軍),但分析家大多認為會是虛驚一場,英國無疑將續留歐盟。

2019年1月,英國脫歐進入關鍵時刻(AP)
2019年1月,英國脫歐進入關鍵時刻(AP)

2016脫歐公投 歐洲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的勝仗

6月23日當天,眼鏡碎裂聲此起彼落,英國3358萬選民以51.89%對48.11%決定脫離歐盟,創下歷史先例。隔天卡麥隆宣布辭職,原任內政大臣、只願意「口頭支持」留歐的梅伊7月接掌首相。歐洲民族、民粹與種族主義打了一場歷史性的勝仗,也預示了同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 (相關報導: 告英國同胞書》國會表決前最後一搏!首相梅伊演講警告:否決我的協議等於封殺脫歐 更多文章

就跟許多夫妻的離婚過程一樣,作出決定相對容易,接下來談條件就痛苦了。經過一番折騰,梅伊政府在2017年3月29日正式啟動《里斯本條約》(Treaty of Lisbon,相當於歐盟憲法)〈第50條〉(Article 50),意思就是:英國與歐盟必須在2年之內完成談判,讓英國在2019年3月29日深夜11時(布魯塞爾時間12時、台灣時間30日上午7時)正式脫離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