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兩岸政治僵局一時難破,台灣「國民待遇」有望達陣

大陸兩會今日開幕。圖為兩會新聞中心。(新華社)

3日起,大陸進入「兩會」時間。島內輿論普遍關注,在「更加複雜嚴峻」的一年裡,兩岸關係將走向何方?又能否閃現新亮點呢?記者在現場採訪中發現,儘管絕大多數受訪者對兩岸打破目前的政治僵局並不樂觀,但對大陸推動臺灣企業和民眾進一步享受「國民待遇」則多有所期待。

儘管近期民進黨一直向大陸喊話「善意不變」,甚至期待兩岸關係在下半年出現轉機,但大陸對此的回應卻並不積極。這一點可以從之前召開的2017年大陸中央對台工作會議上看出端倪,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會上對2017年兩岸關係的評估是「更加複雜嚴峻」。

去年520後,大陸一直堅持新當政者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和核心意涵,但民進黨方面卻始終沒有正面回應,還繼續力推「去中國化」,甚至表態要「力抗中國壓力」,結果導致兩岸官方溝通陷入停擺,大陸遊客赴台數量一落千丈……這份「未完成的答卷」讓兩岸關係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中。由此預判,今年「兩會」透露的大陸對台基調勢必會「防」字當頭,更加強調反對和遏制「台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台聯副會長紀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表示,如果沒有「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為基礎,兩岸關係就很難穩定,更談不上發展。

至於民眾普遍關注的「武統」、「啟動《反分裂國家法》修法」等話題,多位元不願具名的受訪者表示,這一方面表明大陸方面特別是民間對於當前島內政局走向高度關注,對於「台獨」分子鋌而走險的可能高度警惕。另一方面,也表明「依法治國」的法治思維更加深入人心,大陸在處理兩岸問題時,也必將以相關法律為依歸,島內部分有心人士切不可一意孤行。

當然,對於今年的兩岸關係也不必一味看淡,大陸對台政策有一種說法「硬得更硬,軟的更軟」。所謂「硬」,自然指的是在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原則的問題上,大陸完全沒有退讓的空間。至於「軟」,則是「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從未改變」。此前的2017年大陸中央對台工作會議上,也提到「持續推進兩岸民間各領域交流合作,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斷擴大兩岸基層民眾和青年的參與度和獲益面」。特別是其中提出「研究出臺便利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政策措施,積極支持台商台企在大陸更好發展,依法維護臺胞權益」的說法,有望在本次「兩會」上獲得實質性推動。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唐永紅則表示,此次會議的新意之一就是研究賦予臺灣民眾「國民待遇」。

「國民待遇原則」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基本法律原則之一,系指對本國公民和企業與在其境內的外國公民和企業間的不歧視待遇。過去,大陸對臺灣的「國民待遇」政策,系以企業和法人為主。例如,2013年4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蕭萬長時提出兩岸經濟合作四點希望,表明會更多考慮臺灣民眾的需求和利益,積極促進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加快給予臺灣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 (相關報導: 共軍機艦又出第一島鏈,軍方掌握搶先日本公布 更多文章

結合當前的經濟形勢,為實現早日實現「企穩」,大陸官方必然推出眾多防止「硬著陸」的政策措施。按照「國民待遇」的原則,這些措施不僅對大陸企業,對台企同樣是大利多。台企大可借助相關政策發力,扭轉頹勢。本次「兩會」前,國台辦已經三次對台商溫情喊話,要為台商「想辦法添助力」。二月的最後一天,大陸發改委還就《分享經濟發展指南(徵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計畫在市場准入、監管機制、創新治理等10大方面促進分享經濟發展,降低分享經濟發展的政策風險。由此可見,大陸在接受經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方面持開放與包容之態度。而對於分享經濟,許多台企不僅有更豐富的經驗,更有實際的案例,例如富士康通過為大陸正夯的共用單車提供車輛,已經成為大陸分享經濟風潮的受益者。其實不只是富士康這樣的巨頭,只要抓住大陸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展脈動,更多中小企業都有望從中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