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持續緊繃,全球最重要的國際安全論壇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於2月19日揭幕。會議主席伊辛格(Wolfgang Ischinger)警告,目前全球最可能爆發軍事衝突的熱點就在台海,他呼籲歐美在中國問題上加強協調。
美國總統拜登19日也透過視訊先後參加G7及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並就「跨大西洋關系的重要性」發表演說,公開對歐洲盟友喊話,籲應對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的挑戰。
中國自2021年嘗試「以武促統」,任何人都不該排除「台灣可能變成下個香港」的可能性。近期共軍機艦頻繁進入西南海域宣示主權,也是演練對台作戰模式。
中國於2月1日起實施允許對外國船隻動武的「海警法」;加上總統蔡英文依美抗中的政策,走向法理台獨修憲工程,兩岸和平談判已經回不去了,若不小心跨越北京《反分裂國家法》的紅線,嚇阻台灣是美國主要擔憂問題,因而促發台海戰爭的機率,台灣問題已不可能和平解決?
觀察歐美安全政策的「風向標」
慕尼黑安全會議(英語: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MSC)創立於1963年,在過去的四十多年中,已成為國際安全政策決策者交換意見最為重要的獨立論壇。每年都有來自70多個國家、約350位高層人士參加會議,就當前和未來的安全挑戰展開激烈的辯論。與會者包括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首腦,部長,國會議員以及武裝部隊、科學界、公民社團、商界和媒體的高層代表與會,被喻為「外交與國防領域的達沃斯論壇」,50多年來都在每年2月中旬登場。會議地點在德國慕尼黑的拜恩林謝霍夫酒店。(引自維基百科)
各國高層官員及專家在此就國際重大安全問題闡明立場、交換意見,會後沒有決議,也不會發布宣言,但這場會議一直是觀察歐美各國相關政策立場的重要「風向標」。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會議改為網絡上進行,在應對中共威脅議題上,美國總統拜登再次發表談話。
2月19日美國總統拜登(左)以視訊方式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資料照,AP)
由美國、英國、歐盟、北約十幾個成員國領袖與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19日警告,中國的崛起已對跨大西洋安全產生「後果」,西方盟國和緊密夥伴對此須建立起更強的關係因應。他表示:中共對於跨大西洋共同體的關鍵問題之一是,對我們的安全繁榮和生活方式具有潛在影響,這就是為什麼北約應加深澳大利亞、日本等夥伴的緊密關係,並在世界新範圍內結盟新的夥伴。
(相關報導:
林進嘉觀點:蔡英文和民進黨,是真修憲還是拚選舉?
|
更多文章
)
台海是軍事衝突風險最高處
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前德國外交官伊辛格(Wolfgang Ischinger)2月5日接受「德國第一電視台」(ARD)每日新聞(Tagesschau)網站訪問時表示,歐洲不能以為世界另一角落發生的事與己無關,例如北韓無疑是核武國家,能發射逾4000公里射程的導彈,不過,當今全球政治軍事衝突風險最高的地方在台灣。伊辛格警告,只要台灣與中國的衝突加劇,美國為協防台灣,派遣航空母艦前往南海,導致中國鼓勵俄羅斯出兵阻止美軍前進東亞,歐洲一下子就會被捲進去。
會議之前,MSC主席伊辛格指出:台海已成為全球最可能爆發軍事衝突的熱點,中國對台動武,歐洲國家也不免捲入,呼籲大西洋兩岸國家共謀對策。因此,伊辛格呼籲歐洲多關注亞洲的安全問題,促使南海各方節制。他強調,在中國問題上加強協調是當前大西洋兩岸的重要任務。
此外,歐美關係在美國前總統川普任內嚴重惡化,而美國和歐洲目前都關切的台海安全議題,正是蔡總統過去4年多來採取「依美抗中」政策留下的爛攤子,如今卻要大西洋兩岸的國家來警告共同善後了。
歐美關係在美國前總統川普(圖)任內嚴重惡化,而美國和歐洲目前都關切的台海安全議題,正是蔡總統採取「依美抗中」政策留下的爛攤子。(資料照,美聯社)
拜登定調美中「競大於合」
日前接受電視台訪問與主動對媒體談話時,分別講了2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清描淡寫地勾勒出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
美國總統拜登2月7日接受哥倫比亞新聞台(CBS News)專訪時,拜登說他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很熟,也很瞭解他,但他認為「習近平骨子裡完全沒有民主」(Xi Jinping doesn’t have a democratic bone in his body.);在幾天後的除夕,拜登與習近平通了電話,長達2個小時,果然是老朋友,雖各有立場,但相談甚歡。
在11日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運輸部長布塔朱吉和一些聯邦參議員開會討論美國基礎建設需求後,拜登主動告訴媒體:「如果我們再不行動,他們將吃定我們。」(If we don’t get moving,they are going to eat our lunch.)
這兩句話都很口語化,但用來形容美中競大於合的關係卻非常貼切傳神。更重要的是,他們所傳達的訊息遠遠超過字面上的意義。在拜習通話中,拜登一面要求習近平不要對台灣在軍事上施壓,一面也以具體行動派遣雙航母打擊群前往西太平洋與南海展示決心。
至於「如果我們再不行動,他們將吃定我們」,表面上說的是美中在基礎建設的競爭,但又何嘗不能引伸到美中在防疫、經濟、貿易與高科技的競爭?
不過拜登總統日前受訪談話,被批評迎合中共大外宣,又增添「綏靖」的跡象。
美國總統拜登(左)說他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很熟也很瞭解他,但他認為「習近平骨子裡完全沒有民主」。圖為2014年兩人會面場景。(資料照,美聯社)
反擊中國對全球體制的經濟霸凌
美國總統拜登19日透過視訊,先後參加七大工業國(G7)及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揭示「美國回來了」及跨大西洋同盟回歸,指民主發展正遭遇攻擊,美歐需攜手合作,才能應對中國大陸及俄羅斯的挑戰。
面對中共威脅仍是重點議題,納入亞太新夥伴澳大利亞、日本;中共挑戰是跨大西洋,共同體的關鍵問題之一,對我們共同的生活問題,和共同方式具有潛在的影響,這就是為何北約要加強澳大利亞、日本等夥伴。
有別於G7迴避中國問題,拜登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提到中國時直言:「我們必須共同準備一場與中國的長期戰略競爭。」拜登表示:我們必須反擊中共政府的經濟侵犯或脅迫,那會削弱國際經濟體系的基礎,也提出反冷戰新思維:「我們不要新衝突,所有國家都要能在沒有暴力和脅迫的狀況下,走自己自由決定自己選擇的道路,戰爭不會協助合作議題,包括伊朗問題。」
他表示,必須反擊中國政府破壞國際經濟體系的經濟霸凌與脅迫,大家都要遵守相同規則,美國與歐洲企業必須揭露其治理架構,阻止壟斷。中國企業也應當遵守相同標準。顯然,拜登正一步步與盟國建立針對中國崛起的大戰略。一旦達成共識,北京恐怕會面對更沉重的國際壓力。
提到俄羅斯,拜登說,克里姆林宮攻擊民主,試圖破壞民主政府體系。俄羅斯總統普亭試圖削弱歐盟與北約,破壞跨大西洋的團結,「我們不能也不會重返冷戰的對抗與僵化聯盟」。
俄羅斯總統普亭試圖削弱歐盟與北約影響力,破壞跨大西洋的團結。(資料照,AP)
值得注意的是,上任滿一個月的拜登,已帶領美國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拜登說:「美國回來了。」他要除去外界對美國的懷疑,美國會與歐盟夥伴緊密合作,共同應對挑戰。
美國總統拜登成為史上首位出席這場會議的美國現任總統。以往美方通常僅由副總統、國務卿或國防部長與會,但是為了修復前總統川普任內所造成嚴重受損的跨大西洋關係,拜登發表專題演說,強調願修復與歐洲盟邦的關係,號召全球民主政體與歐洲盟邦,團結面對中國引發的一連串挑戰。
解放軍4年內將佔領臺灣?
拜登政府中國政策的主軸是「競爭、共存、合作」、「挺台,不反中」,對兩岸政策基調則是:強化台海現狀,鼓勵兩岸和平對話。美國前國防部國際安全事務助理部長佛里曼有關「台灣問題是美中和平或戰爭的關鍵,現在和平之門可能逐漸關閉」的談話,對當前美中台三邊關係做了最嚴峻的評估。
國務卿布林肯也表示肯定,並強調更強健的台美經貿關係有助民主價值及區域和平穩定。但這些大內宣論調無法改變以下事實:拜登的兩岸政策與風格和川普迥然不同;川普執政4年,台海穩定基礎遭到侵蝕,現狀已經改變,軍力均勢逐漸向中共傾斜;美國無法獨力壓制中共經濟、外交、軍事擴張;民進黨偏狹的政策思維與決策選項將喪失獨立自主的對外關係。
陸媒《觀察者網》引述前美國國防部戰略與軍力發展副助理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日前在美國《華爾街日報》投書稱,美國的拜登政府,現在正面臨嚴峻的考驗,因為大陸解放軍在未來4年,可能會試圖佔領臺灣。他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壯大,而目前解放軍空軍規模在東亞已位居第一,北京正力爭在2020-2030年間,使其軍力達到與美國軍力並駕齊驅的水準,並在2030年超越美國。
兩岸關係持續緊繃,對此,柯伯吉(Elbridge Colby)直言,美國必須緊急做好四件事。首先,部署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以監視中國大陸的機場和裝載港口,並在衝突爆發時追蹤中國大陸的入侵部隊。第二,購買更多的遠程武器彈藥,特別是反艦武器,並將其部署在相關海域以及關島、日本和菲律賓等地。這將有助於美國削弱中國大陸兩棲登陸艦隊和空中力量的首輪進攻。第三,保持強大軍力退避太平洋深處,隨時準備支援有生防禦力量。第四,將前述3件事進行整合訓練。
(相關報導:
林進嘉觀點:蔡英文和民進黨,是真修憲還是拚選舉?
|
更多文章
)
前美國國防部戰略與軍力發展副助理部長柯伯吉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壯大。(美聯社)
對於「美國能夠保衛臺灣,不被中國大陸佔領嗎?」,柯伯吉認為,美國目前絕對有辦法能擊退解放軍,前提是台灣要能周密而認真地部署防禦,且內部必須團結抵抗中國大陸的武力進犯,等候美軍馳援,這將使陸方犯台的方案執行非常困難。
民進黨馬耳東風無法記取教訓
蔡英文總統過年前2月9日上午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會後曾向國人表示,台灣一貫立場就是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援不冒進,疫情受到有效控制時,也期待兩岸人民會逐漸恢復正常有序的交流。
她提到,針對台美、兩岸以及疫情等做成四點結論。蔡總統重申,願在符合對等下,促成兩岸有意義對話,和平不是台灣單方面事情,關鍵鑰匙也在中國大陸手上。總統說明國安高層會議四點結論如下:
一、台美關係依然穩定,沒有因美國政權更替影響,要求國安團隊和美方保持密切聯繫,維持最好溝通狀態,持續深化和美國合作對話。
二、台海和平穩定從兩岸關係範疇,升級成印太甚至是全球焦點,政府和相關國家保持密切聯繫,請國人對台灣安全保持信心。
總統蔡英文(前)藉國慶演講向北京喊話,指「願意促成兩岸有意義的對話」。(資料照,陳品佑攝)
她說,共機侵擾防空識別區,這些動作都不利印太和平穩定現狀,政府會持續提升防衛力量,因應各項軍事作為挑戰,並透過交流合作,和各國維護印太地區繁榮和平現狀。她重申,面對兩岸關係,「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持不冒進」,希望疫情後兩岸恢復正常交流。
她也再次強調,願意符合對等尊嚴下,促成有意義對話,但和平不是台灣單方面事情,關鍵鑰匙也在中國大陸手上。
四、蔡總統談到立百病毒表示,面臨新型病毒的出現,她請副總統賴清德與前副總統陳建仁共同主持計畫,針對病毒與疫情做整體了解評估,提供行政部門做先期部署的指引。
兩岸和平協商之門即將關閉?
歐美關係在美國前總統川普任內嚴重惡化,拜登上任前已表達與歐洲盟邦重修舊好和合作以因應中國挑戰的意願,拜登的演說在歐洲政壇因此備受矚目。
2月11日,中國農曆除夕上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兩國元首就中國牛年春節相互拜年,並就雙邊關係和重大國際及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習近平對拜登強調,台灣、涉港、涉疆等問題是中國內政,美方應該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
拜登向中國人民拜年,祝願中國人民春節快樂、繁榮發展。習近平再次祝賀拜登正式就任美國總統,並祝中美兩國人民新春愉快、牛年吉祥。習近平指出,過去半個多世紀,國際關係中一個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美關係恢復和發展。雖然期間也經歷了不少曲折和困難,但總體不斷向前,而且取得了豐碩成果,造福了兩國人民,也促進了世界和平、穩定、繁榮。
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選擇。中美合作可以辦成許多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對抗對兩國和世界肯定是一場災難。
美國總統拜登(右)與國務卿布林肯(左)上任主要目標之一,是修復美國在世界上的領袖地位,扭轉「美國優先」的外交策略。(資料照,AP)
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 J. Stapleton Roy)2月初在美國智庫發表演講時警告,美國處理台灣問題必須考慮可能因為台灣問題引爆美中軍事衝突,如果處理不當甚至有升級為核戰的風險。他呼籲拜登政府保持與美中三公報承諾相一致的維持台海穩定現狀的架構,謹慎處理台灣問題。
(相關報導:
林進嘉觀點:蔡英文和民進黨,是真修憲還是拚選舉?
|
更多文章
)
據《中評社》報導,曾在美國國務院工作45年,擔任過美國駐中國大使與助理國務卿的芮效儉日前在華府智庫伍德羅.威爾遜中心發表演講時,就美中可能因台灣問題爆發軍事衝突提出警告。他指出,美中之間爆發全面軍事衝突的後果與當年美蘇之間爆發衝突同樣不可想象,因為這將導致「相互摧毀」。美國從冷戰中得到的教訓是,要避免美蘇核對抗,但現在人們感覺冷戰教訓已被遺忘。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今年1月20日上台後,共機過去近一年來常態性在台灣西南空域徘徊,除了可以持續引起美國注意外,最主要是因為「兩岸政治關係不佳」,這部分跟美中關係可能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完全是針對台灣,且這種類似灰色地帶行動的施壓、表態未來仍會持續。
兩岸關係近年緊張,台海局勢不見降溫。「中國台灣網」2月14日刊出一篇署名「且十」的評論文章稱,翻開中國歷史,佈滿了統一戰爭的刀光劍影。內容談及「台灣已無統獨之爭」。而到了故總統李登輝時代,國民黨的偏安養大了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分裂者」。現在,分裂建國已成為島內「政治正確」,甚至,「偏安者」有與「分裂者」合流之勢,島內只剩「藍綠之爭」而無「統獨之戰」了。
許多人常說,兩岸統一急不得,時間在大陸這邊。如果單從兩岸力量對比看可以這麼說。但是,從吸取歷史教訓看,這個說法值得商榷。如果臺灣還是一個「偏安政權」,我們(大陸)還能等一下,但是,在「台獨教科書」的毒害下,臺灣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兩岸的歷史關係,當「台獨」成為臺灣多數人的選擇的時候,兩岸統一就會成為一場不得不打的血腥戰爭。
這幾年民進黨的強硬對陸政策,改變了馬政府的親美友中和日政策,致使台海危險升高。
現在民進黨就要提修憲,甚至想刪除統一的敏感字眼,若碰觸「一中框架」,兩岸和平協商之門即將關閉?筆者認為現在的問題就在兩岸之間沒有和平機制,這就是關鍵問題,目前兩岸只有觸動緊張的機制,卻沒有維護和平的機制。兩岸只有在政治對話中,台灣方面才能既保住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