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喊到年尾的「狼來了」後,中美兩國都宣布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本文達成共識,算是終於真正達成一個貿易協議;不過,這應該只是雙方基於「政治需要」的暫時休兵;未來戰火隨時可能再起。而經此一役,中美兩國關係再也回不去,許多必要的調整將會持續進行。
雖然兩國都宣布達成共識,但對所謂的共識內容則尚未能全盤了解,只能知道大致的「輪廓」─原本12月15日要對1560億美元中國消費品加徵關稅的措施取消,9月對12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15%的關稅降至7.5%,最早加徵25%關稅的2500億美元商品稅率不變。中國則大幅採購美國農產品(金額有不同數字與說法),加強對美國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以及禁止強制美國企業轉讓技術等。
中美貿易戰中,川普一直是屬於主動的一方,這次終於能達成協議,很明顯就是川普的的政治壓力因素,因為而這個協議與川普原來一直宣揚、要針對中國「結構性」問題作改變,距離其實非常非常遙遠,甚至可說完全未達成。中國原本就已承諾、也願意多買美國產品,同時對保護智財權、技術移轉等問題,也早有承諾(有沒有誠意作到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協議就是這種內容,其實一年前就可達成,不必耗到今天。川普現在願意接受這種協議,原因當然是中國不買美國農產品,對美國農民影響鉅大,美國政府為此已撥了數百億美元的農業補貼;當然,更關鍵的是明年川普要拚連任,必須儘快讓中國買農產品、挽回農民的支持。
此所以川普以第一階段協議用來誇稱勝利,讓中國買農產品喚回農民支持;至於原先敲鑼打鼓喊的「讓中國結構改變」,就放在後續的第二階段。川普在推特中特別強調「我們將立即展開第二階段經貿協議」─其實,只要不影響其連任與選票即可,何時及是否達成第二階段協議,對川普而言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從這個觀點看,在明年11月的大選前,中美較有可能維持穩定,川普未必願意選前再掀風波,以免再導致中國不買農產品,可能影響連任。
對中國所言,不論從經濟規模、進出口比重、產業技術層次等觀點看,跟美國打貿易戰、科技戰,當然是吃虧、受傷更重的一方;經濟持續下滑到6%創27年來新低,如果貿易戰持續,明年經濟成長率應該會降到6%以下,對中國的就業增加、社會穩定、甚至政權的支持,都會有負面影響,因此北京當然更有結束貿易戰的意願與壓力─只要不會被視為全盤的屈服、接受屈辱性的條件。
至於這場持續近2年的貿易戰的輸贏,純粹以經濟受傷所言,中國算是輸家,這就是貿易戰中,經濟規模大小、依賴程度高低的「比例原則」,並不讓人意外。但嚴格來講,其實是沒有絕對的輸家與贏家,這與川普在北美自貿區談判中,對出口依賴美國達8-9成的鄰國墨西哥、加拿大予取予求不同,中國真正「讓」的並不是那麼多。 (相關報導: 美中達成第一階段協議、貿易戰有望結束?《外交政策》:川普承諾的政見統統沒做到 | 更多文章 )
以最關鍵的所謂「經濟結構」(主要指對國營事業的補貼等)方面,北京是寸步未讓,變成第二階段協議再談的問題─幾乎可以肯定,完全不會有結果。北京承諾不作競爭性的貨幣貶值,也接近空話,因為實質上是中國更怕貶值引發的資金外流,過去幾年人行的匯率干預,反而是阻貶不阻升;增加購買美國能源與農產品等,北京原本就要作、甚至在2年多前川普訪中時就已有大訂單的承諾。至於保護智財權、市場開放等,中方原本也已承諾,未來作到與否、或是能作到什麼程度就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