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想像要求別人是容易的,但理解別人的生活、理解每個選擇背後都有複雜原因,是困難的。」
女性常面臨選擇:選擇東西怎麼買最划算;選擇要不要結婚;選擇婚後要不要繼續工作;選擇要不要懷孕;選擇要不要生下小孩。
Y(化名)算得上精於選擇。讀博士時驗出懷孕,隔天她就掛了婦產科門診、服下RU486。第二次胎兒周數更大一些時才發現又意外懷孕,即便當時的男友說很想要小孩,她仍毅然決然選擇再一次人工流產。兩次中止懷孕帶來創傷,但都是她自己的決定,至今也沒有任何後悔或遺憾。
生孩子是女性的天職嗎?
比起有些人是因為資源太豐富而必須有所取捨,Y的果斷選擇,是來自非A則B的現實考量。
首先,生小孩的本質,在生理上就要求女性必須付出更多。Y直言,女性要生小孩,得先經歷10月懷胎過程,孩子出生後到離乳前,也多得長時間和媽媽在一起,讓媽媽的生活、甚至生命都將產生巨大轉變。有人把這理解為女性的天職,「也是沒有到這樣,」Y嘆了口氣。

生理之外,Y的成長背景也讓她無法想像一個公平育兒的伴侶關係。在崇尚家庭價值的基督教家庭長大,Y從小看著媽媽為家中大小事忙碌,爸爸回家就是吃飯,只有在小孩需要「管教」時才會出聲。而擔任教職的媽媽,為了帶著小孩和爸爸住在一起,自願降級調轉,Y問媽媽會不會覺得可惜,媽媽說,爸爸和家庭是他最大的成就,「聽了就覺得好可怕。」
實現自我與生養小孩的兩難
而Y是一個對自我實現有很高期待、脾氣也強的人。她因故沒有拿到國外的學位,回台後覺得不能讓台灣學界看不起他,因此接下各式助教工作及課程,根本沒有空間考慮要不要有一個小孩。此外,當時台灣的女教授們不是沒結婚、就是沒小孩,「沒有一個你可以實現自我、又可以有小孩的範例,」Y苦笑。也因此,生小孩從來不在她的人生規劃裡。
學社會學的Y分析,在公共資源稀缺的狀況下,一對配偶組成的家庭,勢必要求父母一方多犧牲、才能養育子女,「不生的人覺得小孩會造成人生『中斷』或『干擾』,用詞都很負面,但為什麼沒人思考,我們要求一個人得付出這麼多、才能做到這件事?」
育兒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
幾年後,Y和男友分手,陷入重度憂鬱,覺得世間沒有任何事可信,渴望一段不變的關係。此時Y發現懷孕,覺得孩子是當時自己唯一能活在世上的理由,母親與孩子的關係連結不會說斷就斷,遂決定生下小孩,當個單親媽媽。
Y在女兒出生前存了一大筆錢,讓她到孩子5歲前都不需要工作。但錢之外,育兒這件事還有太多無法事先準備的地方。
好比原本需要自我空間的Y,必須接受孩子強烈的依附關係,卻又不能將自己對生命的寄託灌注在孩子身上;而原先以為不會變動的關係,也隨女兒不斷長大而轉變。「我真的是錯誤示範,沒有一段關係是會完全不變的。你很會當1歲小孩的媽,不代表會當9歲小孩的媽,」Y坦言,孩子時時刻刻都在改變,為人母就是一起跳雙人舞的搭擋,必須跟著改變,「不變只會讓你很寂寞。」

有穩定關係、又養得起小孩的女性不能人工流產嗎?
Y把自己的生命經歷、和在單親育兒過程中的詰問與思考寫在臉書上,吸引不少人追蹤;在工作之餘她也會投書、演講,談性別教育和女性賦權的重要。她不畏懼和基督徒爸爸溝通為何不該反同婚,也不避諱談自己的家庭、性教育、及與女兒的互動,但唯有人工流產這件事,Y至今還無法坦然公開分享。
「這件事,污名還是太重,」Y坦言,很多人難以理解有穩定關係、又養得起小孩的女性為何人工流產,但懷孕及之後養育小孩帶來的重大身心及關係變化,都要她自己面對、解決,「我連『生下來、你要幫我養嗎?』這句話都不想回。」
Y說,社會上很多人認為女性拿掉小孩是不負責任,但生下小孩是對生命許一輩子的承諾,在無法為後面的未知負責時選擇中止,才是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本質上很痛苦、也很明確。」而責問女生為何不避孕,更是迴避了教育過程中的性教育缺漏問題,也突顯「出事」第一個先怪女生的荒誕。

訪談間,Y的女兒對眼前的烤魚皺起眉頭,說魚太油、不想吃。Y解釋了這個季節魚肉油脂含量多的原因,也說明現在不吃、回家就沒東西吃的現實,女兒仍拒絕吃魚,Y便冷靜的將魚肉拿走,把自己那份白飯遞給女兒。 (相關報導: 採訪筆記》誰有權對別人的子宮指手畫腳? | 更多文章 )
吃完魚,Y說,她認為沒必要和那些反對人工流產的人爭論:「不是覺得這些指責是有道理的,而是輕易做出指責的人,沒有試圖看到世界的複雜,以及許多人都是艱難地活在這個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