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起於反中終於投機—時代力量何以瀕臨瓦解

時代力量組黨至今短短四年,便從蓬勃發展,陷入瓦解危機。(資料照,盧逸峰攝)

談到時代力量從2015年1月25日正式組黨,2016年大選,再以新興政黨之姿,直取兩席不分區、三席區域立委,成為立法院第三大黨,再到2019年7月,黨內難以掩飾的路線分歧掀了鍋,外部再有台灣民眾黨步步進逼、搶食支持群眾,時力在短短四年,就從朝氣勃發墮入瓦解危機⋯⋯

就各家媒體民調顯示,檯面各黨不分區立委政黨票的支持度,除了國民黨、民進黨「兩大」之外,第三強則暫由柯文哲主導的台灣民眾黨以約8%支持度拿下,至於目前立法院第三大黨的時代力量只獲約3%支持度。事實上,在時代力量於區域立委困難取得席次的情況下,假如時代力量未能在本屆國會政黨票取得過5%的選民支持,就政黨發展而言,時力將形同在此役畫下句點,步上新黨、親民黨、台聯的後塵。

綜觀時力的興衰過程,不少人會將矛頭首先指向黨內的政治明星,或是歸咎於該黨在2018年是否支持柯文哲連任一事的分歧,終致時力走向分崩離析。不可否認,時力存亡情況與政治明星的行為脫不了關係,但明星只是新聞鏡頭下的一個看點,除了台灣選舉制度不利於小黨發展外,2014年、2015年孕育時力興起的大政治環境改變,以及「不明確的市場定位與失能的黨內決策機制」、「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雙重標準等,更是讓時代力量在政治場域上失去道德號召力的重要關鍵。

「自主派」搖擺 不明的市場定位

時代力量,其生成與崛起均與太陽花運動主導的「抗中、反國民黨」風潮息息相關,因此即便時代力量建黨之初成員「各有所夢」,但其衝突均可被掩蓋在「下架國民黨」的共同目標之下。回顧2015年,如今被視為時代力量「自主派」的黃國昌曾在自己的入黨宣言中表示,台灣需要有第二個承載進步價值的本土政黨,一方面加速中國國民黨的淘汰,一方面與民主進步黨維持良性競爭的關係。

此話若不特別標上「黃國昌」三字,搞不好真有人誤以為這話是「親綠派」代表人物、立委林昶佐的看法。

從部分創黨黨員事後對過往黃國昌的回憶,像是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胡博硯指出,2015年他在義氣相挺前黨主席、人權律師邱顯智的情況下,喊出欲競選2016年的中和選區立委,面對當時時代力量尚未處理好選舉路線的議題,胡選擇率先發難,聲稱時力必須與民進黨切割,藉此反向逼迫當時有意與民進黨合作的時力黨中央,應負起處理好選舉路線的責任。

按照胡博硯的說法,黃國昌當時對於胡的對外表態「非常懊惱」,深恐時力與民進黨的合作可能因為胡的言論遭破壞。但胡博硯認為,一旦時代力量在提名路線未定之前就跟民進黨談,「就是等待人家給你的禮讓」,倘若如此,將無益於政黨發展。

同樣的道理,上述這段話若不特別標上發言者,多忘事的台灣人,也容易誤以為是今日的黃國昌所言。由此可見,被視為時代力量黨內的「自主派」,並非在創黨之初就想大剌剌撕去「小綠」標籤,而是「審時度勢」做出對自身最有利的決定。 (相關報導: 時代力量變保守? 林于凱強調:時代力量是偏左派的政黨 更多文章

20191129-立委黃國昌29日舉行「特權掠奪國家資源 韓李家族發大財」記者會。(盧逸峰攝)
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見圖)如今被視為黨中的「自主派」,但黃在入黨時曾表示,時代力量應與民主進步黨維持良性競爭,可見「自主派」並非執意擺脫「小綠」,而是依照局勢做出最有利的決定。(資料照,盧逸峰攝)

再就時代力量官網上的「基本政策主張」來看,「主張推動台灣的國家地位正常化、主張台灣積極參與國際社會」、「主張政府施政應以貫徹『公平正義』為目標,所有資源及經濟發展成果,應由全民共享」。眼下台灣的社會分歧,或可簡化以「統獨」、「分配」與「保守」來涵蓋,時力「基本政策主張」所表現的,很明顯地欲在台灣社會的「統獨」與「分配」分歧上做文章,更直接點說,是台灣社會的「統獨」與「分配」分歧孕育了時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