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章觀點:國民黨還有未來嗎?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左二)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右一)、副秘書長柯志恩(右二)、李彥秀(左一)亦出席記者會。(簡必丞攝)

國民黨還有沒有前途?這是很多國民黨員和支持者心中一個很大的疑問,也是令人心酸的問題。看國民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難免興起樓起樓塌的感嘆,但感嘆歸感嘆,這畢竟不是國民黨一黨之問題,它既牽涉到台灣民主的未來、發展的機會,也關係到兩岸的走向,值得我人關心。

從現在的情勢看起來,國民黨的未來只有兩種可能:不好的話是短空長也空,好的話是短空長多。換言之,短空已是定數,長空或長多則是未定之天,既看天數,也看國民黨自己。

國民黨的「短空」困境

先說短空。國民黨的短空,可以從外部與內部兩個因素來探討。外部因素主要有三。首先,目前中美正處於激烈的戰略競爭時期,而美國當然希望台灣能夠做到最大程度的配合,因此美國對民進黨的支持已是十分露骨,從這一次總統大選即可看得出來。由於台灣社會長期以來已經養成了對美國依賴的心理,把美國當成安全傘,也看做是正義的化身,美國任何一個示好,都會被台灣誇張地解讀。美國支持民進黨符合其國家戰略利益,而台灣又離不開美國,在這個結構之下,不論國民黨如何去強化對美的溝通,只是事倍功半,也難以扭轉情勢。

第二個外部因素是台灣當前民族主義的社會氛圍。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已走了30多個年頭,經過了多次世代交替,大概40歲以下的人都認為台灣不是中國。從當前各種民調也可發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也多是個位數,在年輕世代更是如此。除了民主化與本土化所造成的社會世代變化之外,又碰到了中國崛起這個因素,為台灣民族主義添油加火。

民族主義的暴漲,總與外部敵人相關。沒有敵人,不會有民族主義;敵人尚弱時,民族主義有必要;只有敵人力量增強,威脅日益明顯,但敵人力量又尚未到達可以動武的臨界點,這一段時間,正是民族主義暴漲的溫床。現在正是國民黨生不逢時的時刻,然而,隨著時間過去,一旦中美之間形勢逆轉或達成新關係的共識時,那將是國民黨再起的有利條件。

第三個外部因素是民進黨的打壓。從2016民進黨全面執政之後,一步步掌控了媒體、司法與學術界,不僅所有的獨立機關(大法官、檢察官、中選會、NCC等等)失去了獨立性,並假藉轉型正義之名,對國民黨及相關團體抄家奪產,所謂「促轉會」副主委甚至自比為東廠,為歷史留下了士大夫之恥的紀錄。除此之外,網軍有如惡犬,見異己者即張牙舞爪,群起圍攻,令人生畏。

現在應該是1949年之後國民黨最困頓的時期,可謂求助無門,上訴無路,因為所有的門都被關了,所有的路都被封了。

國民黨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其實自身也要負相當的責任,此即國民黨樓塌的內部因素。黨有如國,皆是人之積也,而人者,心之器也,所謂內部問題,其實組織、金錢都是次要,真正的核心是心態問題。國民黨像台灣社會一樣,已長期被民進黨洗腦而不自知,以致整個腦袋的思維與行動都被民進黨給框住了。 (相關報導: 顧長空觀點:總統的收件匣—密件洩漏的四個台灣民主危機 更多文章

20200218-黨產會18日舉行「崇聖、厚生、國民黨文化工作會 」聽證會。(盧逸峰攝)
過去四年獨立機關成立清算國民黨機關。圖為黨產會舉行「崇聖、厚生、國民黨文化工作會 」聽證會。(盧逸峰攝)

國民黨的「威權」原罪感

首先要談的是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原罪感。國民黨因為曾經採取威權統治,因此只要碰到民主兩個字,國民黨就有道德上的原罪感。國民黨對民進黨,是保守思維,是競爭思維,或者說,國民黨是在民主的框架內把黨產會民進黨當對手而已。反觀民進黨對國民黨,則是革命思維,是鬥爭思維,或者說,民進黨是把國民黨當敵人。民進黨爭取民主的真正目的是要打垮國民黨,民進黨並不在乎民主,卻拿民主來框住國民黨,打擊國民黨。例如在「政黨退出校園」,「政黨退出媒體」兩個口號之下,國民黨真的退出來,可民進黨立即補上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