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一詞,既受到稱許,也受到挑戰。從空間方面來看,全世界的華人有各種不同的樣態;從時間方面來看,不同時期離開中國而移居各地的華人也有各種不同的風格。如果想要用唯一的一種模式來說明「海外華人」的全貌,顯然是不可能的任務。
從僑鄉的角度看,出洋的鄉人可能成為家人經濟生活的來源和驕傲,也可能成為異鄉的孤魂野鬼,徒留遺憾。從近代中國的朝廷及國家來看,出國的華人曾經是背棄家國的罪人,而後成了募捐的對象,再轉為被政治動員的棋子。同樣是出洋的華人,卻在不同的論述中,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
從移居地來看,各國政府和各地殖民者在華人群體中找到了替代黑奴的勞動力,也找到了開發新天地的冒險者,還找到了流轉於城鄉之間的中間商人。從移居地的原住民來看,新來的一批華人移民是協力開發的朋友?還是搶奪工作機會的競爭者?或者是另一種經濟殖民者?
海外華人的自我意識
雖然每一個政府、集團、族群都有自己看待華人的方式,然而「海外華人」如何看待自己?他們如何回應別人投來的眼光?如何面對不同政治實體的動員?不同的經濟實力、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僑鄉、不同的方言群、不同時期出國、不同的居留國、不同性別的華人又如何各自表述?他們有自己的能動性,不只是被動地回應各種政府、集團、族群的要求或動員。
拙作《抗日與附日:華僑、國民政府、汪政權》的封面是我自己設計的。當時要求出版社的美工編輯幫我畫出好多面旗子,然後是3名華人站在各色旗子的對面,共同觀看著(或是回應著)各面旗子。這幅畫想要表達什麼?時間是1937年至1945年的戰爭期間,場景是華人所移居的全世界各地。畫面的最下端是微小的3名華人,他們的衣著顯出了他們的經濟階級,有人是富人,戴著帽子;有人是窮人,衣服有補丁;有人是普通人。畫面的上端,是很大的各色旗子,強大地代表著各個政府、政權想要強加自己的政治策略於「海外華人」身上,藍色代表重慶國民政府,淺藍色代表汪精衛政權,紅色代表共產黨,其他顏色代表日本帝國和各個居留地政府。卑微的「海外華人」面對各種政治勢力時,他們的表情是看不見的,因為每一個「海外華人」面對不同的政府、集團、群體時,各有自己的存活本能。這幅封面圖,有人覺得像是卡通畫(因為顏色太鮮艷),有人覺得是兒童畫(也是因為顏色太鮮艷),但是我想要表達的,就是「海外華人」的實態:在「多重網絡」之間,設法存活下去。
海外華人的生存法則
「海外華人」一方面持續謀求自己經濟力量的擴張,另一方面也回應各個政府、集團、群體的要求或動員。面對僑鄉和祖國,「海外華人」是有情有義有溫暖的出國鄉親,在僑鄉和祖國需要他們捐款、辦學、支援時,不吝於付出。當居留地政府要求他們共同建設「新故鄉」時,「海外華人」也是很好的勞動者、協力者、開發者、效忠者。當日本帝國君臨東南亞時,「海外華人」也是可以合作、可以聽命、可以協力的順服人民。 (相關報導: 陳一新觀點:兩岸對拜登新政府的錯誤期待 | 更多文章 )
總之,「海外華人」的生存法則是不得罪任何政治實權、盡力賺取自己的利潤、愛護和照顧家鄉,並且榮耀家族。他們在「中國之外」,有自己的新天地;但又是在「中國之內」,不能不受中國或僑鄉風吹草動的影響;除非他們心中已無故鄉,也無祖國,失去「中華性」。他們在「居留地之內」,受當地經濟、政治、社會的影響,學習接受居留地的語言、文化、經濟活動、社會現況、風俗習慣。他們也在「居留地之外」,時時受到祖國和僑鄉的召喚,並且可能最終要落葉歸根。這樣的「海外華人」,當然是充滿流動性的、變易性的、不確定性的。另外,由於出國時期的不同,「海外華人」對各個政治實權的回應也有歧異:早時的「海外華人」更傾向於關心僑鄉的家人和居留地的經濟生活;20世紀上半葉他們比較留意祖國的發展,也回應中國民族主義的浪潮,而居留地的經濟是他們的根基;20世紀下半葉他們越來越心繫「新故鄉」的生活,而中國的政治逐漸成為遙遠的「中國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