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以來,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政策下,富豪、科技金融公司、房地產、娛樂圈、教育界遭到一系列「社會主義鐵拳」整治和監管,在海外上市的中國科技巨頭市值蒸發了數兆美元,負債累累的房地產鉅子「恒大」搖搖欲墜,嚴重打擊投資人信心。
再加上人口老化、「清零」防疫政策、供應鏈中斷、電力緊縮影響,中國2021年的經濟增長放緩超過預期,疫情後經濟復甦狀況並不理想。許多公司因此一蹶不振,被迫大規模裁員或維持996工作模式,社會新鮮人面臨龐大就業壓力。這些頭痛問題讓北京重新考慮政策方針,習近平似乎沒打算在新的一年繼續重打資本。
中共在12月召開的年度最重要經濟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穩定」定為2022年首要任務,預示新年經濟政策基調為「求穩」。澳洲麥格理銀行(Macquarie Bank)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Larry Hu)分析:「這表明最高領導人越來越擔心不穩定的風險。一年來的監管損害了商業信心,現在是決策者讓步的時候了。」
以下是根據權威機構與專家說法整理出的中國2022各領域發展預測:
政治──習近平連任並改組領導層
根據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預測,中國政治高層可能面臨暗潮洶湧的一年:2月北京冬奧之後,將於3月召開「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並開始籌備2022年最重要的政壇大事──11月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
3月全國人大召開之後,為了讓「二十大」重頭戲萬無一失,中國會在各方面都採取激進的維穩措施,而且會更關注內政。自2018年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的習近平,或將利用這段時間好好說服黨內,順利拿下他的第三個五年任期,並打造新一屆政治局常委與領導層改組,以心腹代替李克強總理。
中國過去兩年防治疫情相對成功,增強了中共和習近平對統治能力的信心,隨著習近平打造無限期執政,中共將加倍推進社會和經濟改革,宣布「共同富裕」的時代到來。這代表,習近平2022年會更加集中權力,並宣布自己是繼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之後的中共「領導核心」。順利的話,習近平將指揮中共有史以來權力最強大的一屆領導層,屆時他的野心與計劃才會真正顯露出來。
外交──吹噓中國特色體制
MERICS認為,2022年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行為,很可能維持戰狼外交、避免出國訪問。延續2021年印太地區的緊張局勢升溫,中國將以敵對態勢回應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派遣解放軍機侵入台灣防空識別區。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很難與北京進行有意義接觸,習近平自疫情爆發以來都不願出國,外交互動僅限於視訊交流。
由於任何外交妥協都將被視為黨和習近平的軟弱表現,威脅到中共展現實力和穩定的願望,因此可以預期,中國在涉及其利益的國際問題上將會採取強硬態度。如此一來,地緣政治競爭將在2022年加劇,中國「一帶一路」、歐洲「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和美國「重建更好世界」(B3W)等同樣旨在協助發展中國家的戰略計畫,將會突顯中國社會主義與西方民主之間的意識形態抗爭。
繼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召開首屆「民主峰會」、中國祭出《中國的民主》白皮書反擊,未來一年,歐美與中國的「民主」涵義之爭可能會持續,戰狼外交官亦將全力出擊、捍衛中國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西方列強爆發熱戰的可能性很小,因為這將破壞「二十大」前的維穩目標。
經濟──增長放緩
2021年12月,中國西安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AP)
受疫情影響,中國2020年經濟僅增長了2.2%,2021年上半年暫時經歷強勁反彈,下半年經濟活動迅速降溫。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預測,中國2021年實際GDP增長率降為8%,明年經濟增速將從此前預測的5.4%放緩至5.1%。這將是1990年以來「第二慢」的增速。報告解釋,這是因為「清零」政策將導致疫區受到長時間管制,不動產業長期低迷也對整個中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MERICS指出,習近平的「雙循環」與「共同富裕」政策在2021年都只有些微進展。前者的目標之一是將國家經濟模式從出口驅動轉變為國內消費驅動,但2021年中國變得更加依賴出口。後者試圖更公平地重新分配財富,但目前只有在敦促富豪捐款方面取得進展。
2021年一系列監管懲處表明,中共已成功讓私部門知道國家對經濟市場的主導權,科技巨頭預計將持續面臨北京當局施壓,被迫將業務保持在黨國目標的框架內。若要實現更加公平的財富分配和真正拉動內需,需要進行重大且徹底的結構性變革,將收入和資本從國家企業轉移給消費者,從上層階級轉移到工人階級,從富裕地區傳遞到開發中地區。
MERICS認為,習近平不太可能在「二十大」完成這些壯舉,「雙循環」與「共同富裕」可能只會在表面上推進。預測也提到:「重要的是,假設習近平在2022年黨代表大會上獲得更大權力,他接著打算如何執行這些項目?如果他是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信徒,他可能終於有足夠的信心更徹底完成鄧小平的名言『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然後逐漸實現共同富裕』。」
社會──人口老化與躺平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智庫預測,2022年的中國將繼續面臨巨大人口困境。當局已發布一系列旨在提高出生率的重大政策,包括將夫妻生育子女數量上限提高到三個,提供財政補貼以鼓勵家庭生育,並在教育上積極促進婚姻和家庭價值觀。
但如果目前的低生育率趨勢繼續下去,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化將給北京當局帶來勞動力萎縮和依賴人口增長等艱鉅挑戰。最新官方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每1000個人當中只有8.5人出生,出生率已跌至中共有史以來最低水平,總生育率剩約1.3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生育率差不多低的其他國家相比,雖然經濟增長,但人均GDP遠遠落後,社會福利也相對較差,例如日本總生育率為1.34,人均GDP卻是中國的四倍。再加上,中國幾十年來實行一胎政策,必須以更少比例的年輕人來養活更多老年人,北京大學教授梁建章指出:「最擔憂的是,中國將失去規模經濟的優勢……當你只有一半人口的時候,創新力可能不會那麼活躍。」
中國還必須為年輕人和應屆畢業生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同時解決結構性失業、低薪、勞動保障不足等問題。
2021年1月至11月,中國新增就業1207萬人,而2021高等學校畢業生909萬人,報考2022年研究所人數為457萬,可見有一半畢業生基於就業考量而打算進一步攻讀碩士。而2022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預期當局屆時將面臨更嚴峻的就業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藍皮書:202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中國目前的就業問題部分是因為確診病例反覆出現,零售、餐飲和觀光業的復甦推遲,商家開不出更多職缺,導致崗位需求尚未恢復疫情前的水平;此外高校教育跟不上市場變化,亦導致勞動者技能和崗位需求不匹配。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另一項調查,年齡18至45歲、從事彈性工作的受訪者中,約三分之一的月收入介於人民幣4000元(約新台幣1萬7000元)至5999元(約新台幣2萬6000元)之間,高達85.7%受訪者的月收入不到人民幣8000元(約新台幣3萬4700元),超過四分之一沒有獲得社會保險福利保障。
(相關報導:
展望2022》知名美國學者談「中國會繼續崛起,還是即將衰落」?
|
更多文章
)
失業率居高不下,再加上「內捲」、「躺平」等趨勢盛行,將進一步促使部分年輕人改變對職涯的想法,「躺平」拒絕爭奪有限資源的惡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