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儲蓄帳戶不好用?他說:用升學、就業的單一觀點,無法理解計畫精神

「18歲先就業」政策引起許多批評聲浪,王俊權表示,用升學、就業的單一觀點,無法理解計畫精神。(圖/黃偉翔攝)

「廉價勞工」、「愚人政策」、「買票政策」…是許多批評者對18歲先就業政策「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貼的標籤,即使是總統蔡英文親自提出的構想也不被看好,甚至被質疑投入的72億經費完全沒效益。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政策包含「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及「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前者類似「gap year」概念,不急著追趕人生進度,高三畢業可以先在國內外當志工、壯遊,探索自我生涯;後者則是常聽見的「18歲先就業政策」,每年選出5千名高三應屆畢業生先就業,除了「正職」薪資,政府每月額外存1萬元到教育帳戶,最多3年36萬,等職場體驗完後可運用在個人的升學、就業或創業基金。

從教育部及勞動部、行政院一直到總統府,都盼望透過此計畫,引導社會別盲目升學,先找到人生志向。

對於這樣的「異想天開」,批評的聲音不是沒來由。根據教育部統計,103學年度應屆畢業生253,501中,就有20,901人直接就業,即使每年多5千人先就業真能改變社會風氣?目前也有執行多年的教育部產學攜手計畫、勞動部的雙軌旗艦計畫、產學訓合作計畫,這些計畫參與者會輪流在企業上班與學校學習,有薪水,也同時拿到學位,難道還需要多出一個18歲先就業政策?

教育部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教育部參事王俊權接受《技職3.0》專訪,道出了這段日子以來的無奈。

「很多人從就業或升學的單一觀點出發,絕對沒抓到此方案的主要精神。」面對種種質疑,王俊權仍充滿信心地說:「此政策並這非為了解決產業缺工,而是培育國家人才!」

「確實每年有超過2萬個高三應屆畢業生投入職場,那就去就業吧!教育部不希望這樣的人參加此計畫,明確升學傾向的也不歡迎。」王俊權突然對記者拋出超出社會輿論的觀點,他停頓了一會,感慨的說:「確實有一群人,他們沒有定向,不知道先就業還是升學,對生活沒有想法,這群人只會在就業場找到22k工作,或勉強自己背學貸繼續讀4年,此方案就是為了這群青年而設立。」王俊權說。

青年世代創意多,但大環境沒跟上

王俊權分析,4、50年代的人很乖,人生規劃就是唸書後進職場,但現在青年特質很不一樣,有夢想、才華與熱情,且整體外語能力更好,也因應網路世代,很能接受國外文化與新趨勢,很多規劃、資訊搜尋都透過網路,「沒想過318學運,動員幾乎都是學生,可以想像網路的能量多大」,這些是上一代成長過程所沒有的經驗。

王俊權表示,現在的青年每人都有一技之長,會寫文章、下圍棋、學音樂…而不像過去聯考時代的我們只會讀書,而讀書之外沒什麼專長;雖然現在青年工作並不好找,但這是台灣大環境問題。

王俊權還說,青年的心靈結構也與上一代不同,他們是相對開放的,例如性別議題、民主與國家認同的積極倡議,也很願意透過社會運動或學生運動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現代青年跟上一代很不一樣。」短短幾分鐘內,王俊權說了不下三次。 (相關報導: 「先體驗職場與夢想」 政府每月給1萬 鼓勵高中職畢業先就業 更多文章

當話題轉到「計畫如何真正落實?」面對記者質問,現場氣氛嚴肅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