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大國博弈新戰場!《日經亞洲》:能源產業是下一個競爭項目

2017年適逢東協(ASEAN)成立50年,東協峰會在菲律賓召開(AP)

近年來,東南亞新興市場快速崛起,各國強權爭相投資當地,協助發展基礎建設,並期望藉此掌握該區的供應鏈。然而,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計畫在東南亞深耕有成,美國、歐盟、印度等強權基於地緣政治考量,也迅速跟進投入龐大資金,東南亞國家儼然成為大國博弈的最新戰場。

各國爭相投資東南亞基礎建設

日經亞洲》23日報導指出,長年以來,日本是東南亞各國基礎建設發展的最大融資國,但自2013年北京提出「一帶一路」倡議(BRI)計畫後,中國便成為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ASEAN)的主要合作夥伴之一,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協助各國興建港口、鐵路、橋梁等基礎建設。

根據分析工具和風險服務供應商「惠譽解決方案」(Fitch Solutions)7月的統計數據,日本是東協國家(汶萊除外)目前最大的基礎建設發展融資國,在當地投入約33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0兆元)。中國則位居第二,挹注約10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兆元),高於歐洲及北美國家投資額的總和。

然而,隨著北京極權主義擴張,西方民主陣營擔憂東南亞會成為「中國後院」,美國、歐盟、澳洲、印度等國近來陸續宣布進軍東南亞,決心與中國抗衡。歐盟預計與東南亞各國簽署基礎建設合作協議,澳洲則計畫提高對當地的發展援助金。

以美國為首的「七大工業國」(G7)6月更承諾,未來五年將籌募60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8兆元)的私人及公共資金,資助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建設需求,明顯是為了制衡「一帶一路」倡議計畫。

2022年5月,美國與東協特別峰會,美國總統拜登(AP)
2022年5月,美國與東協特別峰會,美國總統拜登(AP)

2009年,北京提出高鐵「走出去」戰略,誓言參與籌建歐亞高鐵、中亞高鐵及泛亞高鐵三項工程。其中,縱貫東南亞的泛亞高鐵預計從中國昆明出發,經由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抵達新加坡,將中國與中南半島五國緊密串聯。

不過隨著泛亞高鐵進度停滯不前,西方國家也積極搶攻東南亞各國的交通建設計畫。澳洲宣布協助泰國籌建橋梁;法國則計畫幫助印尼建設機場;美國則有意資助一項升級越南集貨港口的研究計畫。

東協三十年,習近平出席視訊會議,宣示與東協國家東盟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新華社)
東協三十年,習近平出席視訊會議,宣示與東協國家東盟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新華社)

能源產業是下一個競爭項目

《日經亞洲》指出,能源投資將是各國在東南亞競爭的下一個項目。根據國際能源署(IEA)5月份報告指出,隨著東南亞能源需求飆漲,該區能源投資到2030年前至少會達到130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元)。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指出,擁有東南亞最大太陽能發電廠的越南,2019年即獲得5億33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0億元)的外國投資,以協助其發展基礎建設,其中高達48%資金涉及當地的能源發展。2016年至2021年,美國國際開發署亞洲清潔能源計劃(USAID Clean Power Asia program)則在東南亞地區的替代能源上,花費了1630萬美元(約新台幣5億元)。

此外,荷蘭和丹麥的投資者也早在政府的支持下,大舉進軍東南亞的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市場。歐盟則有意以2021年達成的「印度—歐盟連結夥伴關係」(India-EU Connectivity Partnership)為模版,與東協達成類似協議,促使歐洲投資銀行向東南亞的再生能源進行投資。

太陽能、綠能(圖/Pxhere)
太陽能、綠能(圖/Pxhere)

西方積極投資東協,源於對中國的恐懼

面對西方各國在東南亞展開地緣政治競逐,各界專家的想法大不相同。澳洲智庫「發展政策中心」(Development Policy Center)研究員伍德(Terence Wood)則表示:「對中國的狂熱正導致我們的政治人物做出輕率的決定。」他認為,部分國家在東南亞進行的投資,是基於對「中國威脅」的恐懼,而非對受援國需求的理解。

泰國法政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 )國際商務教授帕納諾(Pavida Pananond)告訴《日經亞洲》,他樂見G7向東南亞國家提供資金,但具體計畫如何實踐、資金如何分配將是關鍵問題。而G7的資助計畫在當地能否與「一帶一路」抗衡,仍有待觀察。

對此,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6月則強調,就東南亞而言,美國試圖打造的是一種根基於私部門投資的長期經濟關係,而非從美國財政部進行大規模借貸。 (相關報導: 美國提名新大使加強與東協關係 學者:應執行以東協為導向的政策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