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疫苗與特效藥的賽跑:大型投資者為何不願全力押注新冠肺炎療法?

高價、有不同型別的新疫苗,較有可能列為優先開放差額負擔之列。(圖/Pixbaby提供)

製藥公司競相研發新型冠狀病毒的治療方法,但大型投資公司對押注可能的贏家保持態度謹慎。對沖基金和風險投資公司基於對企業和經濟未來的預測進行投資,這些機構目前越來越相信,研究人員將開發出有效的藥物來對抗疫情。

不過,這些投資者認為,有望造福數百萬乃至數十億人的成功藥物研發,可能不會給股東帶來巨額利潤。部分投資者甚至看跌某些製藥公司,認為這些公司在新冠肺炎(Covid-19,2019冠狀病毒病)治療方面的進展正引發過度興奮情緒。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艾德曼(Joseph Edelman)管理著規模42億美元的紐約對沖醫療基金Perceptive Advisors。他說:「大多數此類股票的價格與現實不符。」該基金關注吉利德科學公司(Gilead Sciences Inc.)等製藥公司的股價與其潛在療法或疫苗利潤之間的脫節。

得益於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吉利德股價今年迄今上漲18.9%。最近數據顯示,瑞德西韋可縮短新冠病毒住院患者的康復時間。

藥物會不會成功向來難以預測,不過,那些押注新冠療法的人面臨獨特挑戰。有些最具創新意義、最有前景的療法是完全未經證實的。企業正在與決心自行取得突破的外國政府和非營利組織競爭。成功的藥物或疫苗可能會遇到定價、生產和銷售方面的難題。

投資者面臨的問題包括:新冠治療藥物能否既幫助患者又幫助個人防護,還是說達到這兩個目的需要不同藥物?疫苗會不會降低治療藥物的必要性?政府會不會允許企業把價格定在足夠高的水準以產生可觀的利潤?

管理醫療對沖基金Glenview Capital Management的羅賓斯(Larry Robbins)正在避免押注潛在新冠藥物上,部分原因是他預計研究人員會找到一種疫苗,這將限制人們對新冠藥物的需求,即便是最有療效的藥物。

他說:「我們都在為人道主義層面的療法而歡呼,但作為投資者,你必須相信療法有效,而且銷售會持續很長時間,足以對一家公司產生實質性影響。」

吉利德科學公司也是讓投資者思量再三的股票之一。投資者稱,該公司預計到今年年底將生產逾100萬個療程的瑞德西韋,而且該藥物在新年度銷售額中將貢獻數以十億計美元的銷售額。看好該股的投資者認為,如果該公司能開發出吸入版或其它替代靜脈注射版本的瑞德西韋,那麼將會更受歡迎。

但吉利德已承諾向醫院免費捐贈150萬劑該藥物,用於治療新冠肺炎,而且之後將會收取的藥價尚不清楚,引發了對於最終利潤的疑慮。該公司以前曾因對其治療愛滋病和肝炎藥物的定價過高而受到批評。該公司在控制瑞德西韋成本方面可能面臨壓力,尤其是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曾公開批評藥價的情況下。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就算經濟高度依賴中國,澳洲依舊不對北京輕易屈服:新冠疫情應對失措,削弱中國對貿易夥伴的影響力 更多文章

如果像一些投資者預測的那樣,吉利德每療程的費用達4000美元(約台幣12萬元),則100萬名患者將帶來40億美元(約台幣1200億元)的收入。這一數字將遠低於吉利德今年以來增加的146億美元市值,而且還沒有考慮該藥物估計約10億美元的研發成本,任何可能實現的利潤都需要先扣除這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