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F》焦點影人雨貝.梭裴「非洲首部曲」 重溫盧安達大屠殺後的殘酷餘波

《基桑加尼日記》劇照(TIDF)

參加第10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的奧地利導演兼焦點影人雨貝.梭裴(Hubert Sauper)10日抵台,隔日參加非洲首部曲《基桑加尼日記》(Kisangani Diary),及另外兩部短片《漂流馬戲團》(Ich habe die angenehme Aufgabe; On the Road with Emil)、《在我們的故事裡孤獨》(Seules avec nos histoires; Alone with Our Stories)合映的映後問答。

梭裴描述這三部紀錄片不僅是他個人的作品,也是屬於全人類的影像。尤其是描述盧安達難民在鄰國叢林流離的《基桑加尼日記》,「如果你們感到震驚,我可以理解,」他說,「因為這也正是我在拍攝時的感受到的感覺。」

梭裴1998年的作品《基桑加尼日記》,記錄了他於盧安達大屠殺3年後,與其他記者跟隨聯合國(UN)人員進入剛果叢林,發現數萬名長期忍受流離、飢餓及暴力威脅的盧安達難民的經驗。紀錄片中包含了加害者不明的深夜大規模屠殺事件、與其後來得太遲且不足夠的人道援救。就在難民轉送安全之處的希望曙光乍現後不久,難民營又遭到機槍襲擊。數千名難民再度躲進叢林,不知去處。

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

1994年4月至7月的100天間,盧安達約有80萬人遭到屠殺,主要受害者為圖西(Tuisi)族人,主要加害者則是胡圖(Hutu)族人。在外貌、語言、居住地區及傳統上都十分相似的兩個民族,於比利時殖民時期以後對立漸強。1994年4月6日,胡圖族的盧安達總統哈比亞利馬納(Juvenal Habyarimana)與蒲隆地總統恩塔里亞米拉(Cyprien Ntarymira)所搭的飛機被擊墜,機上人員悉數遇難。

當時為圖西叛軍組織「盧安達愛國陣線」(RPF)領袖的卡加梅(Paul Kagame, 現任盧安達總統)被認為主導了這起攻擊。RPF希望推翻哈比亞利馬納,協助先前在1959年暴動中逃離家園的圖西難民返回家園。卡加梅激烈否認,並指其為胡圖極端分子所為,目的是進行他們迫害圖西族的計畫。

在犯案者未明的情況下,仇恨迅速蔓延。4月7日往後的100天間,盧安達70%的圖西人被殺害,受害者還包括溫和派的胡圖人。直到7月RPF攻下盧安達首都吉佳利(Kigali),盧安達政府垮台,RPF宣布停戰。

逃出盧安達的胡圖難民何去何從?

與這起大屠殺事件相較,胡圖難民在此之後於鄰國剛果民主共和國(DR Congo)受到的迫害情事較少人知。RPF勝利的消息,促使約200萬胡圖族人逃往薩伊(Zaire, 今剛果)。UN報告在1997、1998年時便指出,剛果境內可能發生了種族滅絕行為。時任UN秘書長的安南(Kofi Annan)要求剛果與盧安達調查這些報告控訴,此舉無異於要求兩國自己調查自己。 (相關報導: 走過大屠殺記憶的非洲小國風光亮相 世界經濟論壇峰會首度移師盧安達 更多文章

2005年,UN維和部隊在剛果東部發現數百平民的集體墳墓,可能遭到盧安達部隊所害。這促使名為「測繪計畫」(Mapping Exercise)的調查報告在2008年啟動,追查1993年3月至2003年6月間,剛果境內嚴重違反人權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