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名校生才搞學運?太陽花學運、香港反送中激發社區高中生創學生聯盟

台灣青年民主聯盟理事長張育萌認為,包括反媒體壟斷、318太陽花學運、政黨輪替以及公民社會的興起,讓各種議題開始進入公共視野。示意圖,非新聞事件當事人。(資料照,盧逸峰攝)

時序來到2021年,說起學生運動,距離台灣歷史上最近的318太陽花學運,已經過了7年,對於正青春的學生彷彿是遙遠的傳說,現在的高中生當時還在唸國小,但他們依然在這鼓力量帶來的改變下長大成人。

如今,《民法》法定成年年齡已下修為18歲,下一步就是18歲公民權,而在國高中校園裡,制服規定已經解禁、第8節課不再強制參加,是否延後上學時間、延長下課時間,近來也重回討論,學校已經改變了,而這樣的改變來得並不突然,不管從政治變動到科技變遷,一切其實都有跡可尋。(延伸閱讀:手機就是抗爭工具!高中生善用Instagram成功爭取權利

「年輕人覺得改變有可能,且可能一夕間發生」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台灣學生聯合會、各大學學生會等團體,在2020年大選前陸續舉辦各項活動,從模擬投票到發起返鄉投票列車,也強力聲援香港、婚姻平權等議題,對於修憲議題上也數度透過連署、論壇方式參與,不斷展現對於議題的關注力道。

對此,台灣青年民主聯盟理事長張育萌認為,包括反媒體壟斷、318太陽花學運、政黨輪替以及公民社會的興起,讓各種議題開始進入公共視野,其中318確實造成很大的改變,「最重要是1990至2000年出生的年輕人,會覺得改變是有可能發生,而且可能一夕之間發生,但在這之前,要先累積溝通跟動員能量,這是日常生活就要做的基本功。」

20200528-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秘書長張育萌及香港邊城青年等學生團體28日召開「反國安惡法!台港青年撐港抗中」記者會。(顏麟宇攝)
台灣青年民主聯盟理事長張育萌(見圖)認為,1990至2000年出生的年輕人,會覺得改變是有可能發生,而且可能一夕之間發生。(資料照,顏麟宇攝)

「掙脫束縛的風氣,開始往下吹到國高中階段」

改變不只是對政治發聲,回到校園裡,如今學校不能再以服儀處罰學生,第8節課、寒暑輔也不得強制參加、上教學進度,就連延後到校時間、延長下課時間,也慢慢獲得關注,掙脫束縛的風氣,開始往下吹到國高中階段。

張育萌指出,許多高中學生對公共議題的專注,通常都是來自於校園裡的民生議題,尤其服儀規定,「任何學校通常一定有這個問題,也一定有學生不滿意」,或者如限制外食、體罰等的情況。

20200329-學生團體29日舉行「破千學生連署 北高學生串聯共同呼籲教育部落實服儀解禁」記者會,學生脫掉制服上衣表達訴求。(盧逸峰攝)
台灣青年民主聯盟理事長張育萌表示,許多高中生對公共議題的專注,通常都是來自於校園裡的民生議題。示意圖。(資料照,盧逸峰攝)

張育萌認為,過去的體制下,相關法規大多是在限制學生權利,「我們好像是社會的想像共同體,你經歷過的,我們也要經歷過,就像當兵抓交替,我被凶過也要凶學弟」,此外過去每當有抗爭,教育部門口大多就是家長、教師以及學者,不會有學生團體,「甚至學生團體出現,他們還會說我幫你處理就好了。」

張育萌認為,如今這些人為學生代言的話語權已經減弱,「這個門慢慢打開,所以學生也開始要充實自己的能力,開始為自己負責,也意識到權利跟責任是相對的。」

劉定綱:青少年看到別人行動,在學校裡跟體制產生衝突

近年耕耘108課綱教材的奇異果文創總監劉定綱,則以美國媒體學者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的理論指出,以前想像的概念,是可以藉由書籍的分級保護機制,把一些議題、事務隔絕在兒童或青少年之外,但是當電子媒介,比如電視進到家庭時,就算有分級制度,也阻擋不了學生對各種議題、社會的認識。 (相關報導: 政治獻金白手套?民進黨英系新系成員近期紛紛設置基金會 更多文章

劉定綱認為,尤其2011年以後,社群媒體、智慧型手機出現,一方面對青少年的人格養成造成影響,也使得透過書籍分級隔絕青年的效果開始下降,「這些議題大人看得到,學生也看得到」,除了接觸議題外,青少年也看到別人的行動,並能思考自己如何行動,這在學校裡就會跟既有體制產生衝突。